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健康服务资源空间规划技术及其应用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健康服务资源空间规划技术及其应用

主要完成人 罗 力 付 晨 金春林 吴凌放 白 鸽 张天天 熊雪晨周奕男 金 超

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健康服务资源关乎生命,适宜最好,不足堪虑,过犹不及。每隔5年,我国政府要制定健康服务资源规划,调整资源布局,使之适应变化的人口分布和疾病结构,共涉及3 223个行政区划(省、地、县),涉及固定资产增量超过1.5万亿。

传统的健康服务资源规划,存在3个问题:①比较“粗”,定性和形态规划为主,定量分析不足,主要原因是缺乏人口、路网、疾病、机构运行等数据的集成处理技术;②比较“空”,设计了很多资源布局调整策略,但不清楚有什么效果,主要原因是缺乏地理可及性评价和可视化表达技术;③比较“泛”,不同人制定规划,结果大不一样,主要原因是缺乏规划标准路径及其实现技术。由此,传统健康服务资源规划经常“流于形式”,资源浪费和紧缺并存等配置不恰当情况比较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项目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基金、上海市卫计委专项基金、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基金等资助下,历经9年,开发了一系列健康服务资源空间规划技术。主要技术创新内容如下。

1.创建了一套多源异构数据集成和分析方法。使用该方法,国内首次有效整合了来自公安、民政、测绘、规土、卫生、医保等部门的人口、区划、交通、土地、服务、资源等多源异构数据,丰富了规划决策依据,推进了定量化决策,缓解了传统规划工作比较“粗”的问题。

2.创建了一套基于地理信息的规划效果评价技术。使用该套技术,可在电子地图上即时呈现任何地点的资源地理可及程度,可人-机互动实时观察各类规划措施作用下改变资源地理可及程度的效果,大幅度提高了规划效果评估的精细度和可视化程度,解决了传统规划工作比较“空”的问题。其中,课题组运用350万住院患者地理分布数据修正了传统的引力法,使规划效果测算失真率降低了50%;课题组开发了医疗服务圈设定技术,将传统比例法中的规划地理单元从平均396平方千米降低到了2.92平方千米。

3.建立了一套空间规划的标准路径,并软件化。该标准路径以健康服务资源布局绝对公平为目标,整合了16项空间规划专项技术,实现了“输入原始数据库和规划参数,自动生成规划策略并预测策略效果”,有效缩减了决策空间,极大缓解了传统规划工作比较“泛”的问题。项目成果被沪、粤、闽、黔4省(市)等地应用,支撑制定了16项(20次)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规划以及医保定点规划,直接提高了546.8亿元以上健康服务资源增量配置的适宜性。以上海十二五医疗机构规划应用效果为例:居民15分钟步行可及1所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从2010年的75.5%提高到了2015年的89.6%,医院床位资源短缺区域占比从32.1%下降到了24.5%,增进了145亿元的医疗机构建设投资的适宜性。

项目成果发表论文44篇。经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持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