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的外科治疗和发病机制研究

支气管扩张的外科治疗和发病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人 张 鹏 姜格宁 陈和忠 朱余明 周永新

完成单位 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

支气管扩张(以下简称支扩)是一类呼吸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胸外科治疗最常见的良性疾病。本项目针对支扩的外科治疗及发病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针对支扩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的特点,率先提出支扩术中处理支气管残端的“三步法”:带蒂肌皮瓣包埋残端、两根负压管引流和新霉素冲洗。有效降低了支扩手术的并发症(由30%以上降至13.2%)和围术期死亡率(由2.2%至1.1%),使肺叶切除术成为支扩的常规疗法,文章发表于胸外科顶尖杂志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ATS),获美国联合纪念医院Heitmiller教授同期述评,“三步法”治疗支扩极大减少了支扩肺叶切除术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值得推广应用。

项目组率先提出支扩的微创治疗,证实相比传统开胸术,胸腔镜手术具有相同的疗效且安全性更高,是支扩手术治疗的更优选择,文章亦刊登于顶尖杂志ATS,同期获国际胸腔镜先驱Yim教授述评,指出Zhang等发现的支扩微创治疗更新了支扩治疗传统理念,提高了疾病诊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项目组突破常规手术禁区,成功对非局限性支扩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不仅拓展了支扩的手术适应证,也有效减少了非局限性支扩手术的并发症,改善了患者症状,挽救了大咯血患者生命。成果见于胸外科顶尖杂志JTCVS,同期美国布朗大学Milman和Ng教授专家述评:“非局限性支扩的手术困难重重,Zhang等系统阐述了非局限性支扩的手术管理,扩大了该病的治疗方式。”对于终末期支扩患者,肺移植是唯一的有效疗法,项目开展肺移植例数及患者长期存活达国际领先。

项目组对切除标本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支扩发病过程中的新信号分子SCAP,深入阐述其在支扩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为筛选特异性治疗支扩药物提供了新靶点,进一步为治疗免疫系统及发育中的疾病提供理论基础,文章发表在免疫学著名杂志PLoS Pathogens上;同时阐明了支扩大咯血致出血性休克后肺血管内皮细胞焦亡的相关机制,为支扩等感染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理论。

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团队微创外科手术量国内、国外均达领先水平,胸外科年手术量位于国内第一(2016年达10 382台,2017年13 341台);胸腔镜占80%以上,手术量国内第一。作为牵头人在多家合作医院进行技术推广,与多家医院进行了合作,包括上海长海医院、上海市同济医院、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等;项目团队自主设计的腔镜手术器械,已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使用。本项目共发表相关SCI收录论文20篇,总影响因子67.65分,总被引用127次,单篇最高被引用23次(已多年为该专业引用最多论文),授权专利4项(发明、实用新型各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