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健脾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
主要完成人 高月求 王灵台 李晓东 孙学华 李 曼 周振华 张 鑫朱晓骏 吴辉坤 盛国光 任 朦
完成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湖北省中医院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最为常见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本研究团队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CHB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依托“十一五”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明确了CHB患者的中医病机特点,建立了“补肾健脾论治CHB”的治疗方案,以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和肝脏病理为主要疗效指标,证实该方案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明确了该方案治疗CHB的主要免疫调节机制。
1.明确CHB的中医病机特点,建立“补肾健脾论治CHB”的治疗方案:中医学认为CHB病位在肝、脾、肾三脏,在全国12家三甲中医院收集1 129例CHB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快速聚类分析表明,脾虚湿热兼肾虚证783例(92.30%),其中脾虚湿热兼肝肾阴虚证948例(84.00%),脾虚湿热兼脾肾阳虚证94例(8.30%),另外脾虚湿热兼肝气郁结证87例(7.70%)。由此明确脾虚湿热兼肾虚是CHB的主要病机,确立“补肾健脾论治CHB”的治疗策略。
2.“补肾健脾论治CHB”的治疗策略,可显著提高HBeAg的阴转率、降低HBV DNA、HBsAg水平,明显改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①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将HBeAg转阴率提高了10.12%,促进HBV DNA的下降;②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将HBeAg阴性CHB患者的HBsAg阴转率提高了3.03%;③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后,炎症分级G2~G3患者从94.1%降到66.6%,纤维化分级S3~S4患者比例从27.4%降到15.7%;④补肾健脾方联合干扰素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抑制HBV复制;⑤补肾健脾方联合拉米夫定可提高HBV DNA阴转率和HBeAg的血清学转换率,降低病毒的耐药率。
3.“补肾健脾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调节机制,主要与改善外周血T细胞亚群、树突细胞(DC)、NKT细胞、NK细胞的功能有关:①补肾健脾法可改善患者外周血Th1/Th2与Tc1/Tc2细胞之间的平衡,减少CD4+CD25+Treg细胞频数,降低其Foxp3的表达水平;②补肾健脾法可降低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的PD-1表达,降低DC和mDC的PD-L1表达水平;③补肾健脾法可明显促进DC表达CD86、CD80、CD40和CD11c的表达,增强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刺激指数,且促进IFN-γ和IL-12的表达;④补肾健脾法可增加外周血NKT细胞的频数,促进IFN-γ的分泌,减少IL-4的分泌;⑤补肾健脾法可降低CD4+细胞、CD8+细胞和NK细胞分泌颗粒溶素、IFN-γ,降低CD8+细胞表达颗粒酶B、TNF-α,NK细胞表达的穿孔素、颗粒溶素。
4.“补肾健脾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体外研究发现,其抑制肝细胞自噬与抗病毒疗效相关:①补肾健脾方的药物血清能够明显抑制乙型肝炎细胞模型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sAg和HBeAg的表达水平;②应用GFP-LC3B质粒转染HepG2.2.15细胞,饥饿法能够诱导转染后的HepG2.2.15发生自噬;补肾健脾方干预后,HepG2.2.15表达的点状GFP-LC3B和自噬体均明显减少,其与LC3BⅡ/Ⅰ比值明显有关。
本项目在明确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机为脾虚湿热兼肾虚的基础上,建立了“补肾健脾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该方案在上海和全国中医医院推广应用十余年,并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共45家单位集体验证评价,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已获得授权专利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