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0.1 mm聚四氟乙烯(PTFE)带瓣外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临床应用

新型0.1 mm聚四氟乙烯(PTFE)带瓣外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人 贾 兵 张惠锋 叶 明 单亚平

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带瓣外管道应用于重建右心室与肺动脉连接,治疗肺动脉闭锁、动脉单干、重症法洛四联症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对于减少肺动脉反流和保护右心室功能极其重要。特别是近年来对于法洛四联症术后随访的研究,发现肺动脉返流可引起右心室的扩大和右心功能的降低,与术后中远期患者的心律失常和猝死密切相关,而适时植入人工瓣膜可以保护和改善右心功能。然而,国内仍然缺乏西方心脏中心临床应用的Homograft和Contegra,且传统生物带瓣外管道的高衰败率限制了其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的应用。因此,国内带瓣外管道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发展。

本研究采用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aethylene,PTFE)薄片和Gore-tex人工血管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带瓣外管道,同时自行研发相关缝制模具,简化缝制过程,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和操作性。新型带瓣外管道表现出了优异的体外流体学性能,初步应用于临床,早中期效果确切,衰败率低,有望替代传统生物带瓣外管道。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同领域领先地位,且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研究的重大意义以及创新点如下。

1.该课题提供了一种抗反流确切、衰败率低的新型带瓣外管道,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填补了国内带瓣外管道研制的空白。

2.该新型带瓣外管道表现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在建立右心室流出道的同时,有效改善肺动脉反流,从而保护了右心室的功能,提高患儿术后生存质量。

3.西方常用的生物带瓣外管道仍然存在较高的衰败率,需要多次手术更换,该课题另辟蹊径,采用极其惰性的合成材料膨体PTFE来制备带瓣外管道,动物实验证实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低衰败率的特点,具有明确的先进性。

4.国外学者报道了不同的带瓣外管道缝制方法,无法保证缝制的可重复性和统一性,该课题在国内外首次自主研制两种缝制模具,简化了缝制流程,规范了缝制方法,确保了新型0.1 mm PTFE带瓣外管道的可复制性和高质量,具有很高的独创性。

该新型0.1 mm PTFE带瓣外管道已经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等8个国内多家医学中心得到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并获得2项专利以及第31届上海市科技创新三等奖。

项目完成单位的心血管中心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内外科治疗上有丰富的经验。第一完成人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上有较高造诣,发表论文110篇,SCI收录16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3.25分,主编《小儿胸心外科学》;获得专利2项,创建多项新技术和手术模式,牵头制定多个专家共识;主持国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先后获得上海市银蛇奖、教育部科学进步三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创新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多次应邀赴美国、韩国等国家做学术报告,每年主办国际会议和国家级学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