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调节微循环和炎症反应促神经功能修复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 李龙宣 李铁军 江 梅 黄丙仓 孙家兰 杨雪莲 周 飞
完成单位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
脑卒中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其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每年造成经济负担高达400亿元。虽然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疗法,但因治疗时间窗限制,仅使不到3%患者获益,亟待寻找新治疗手段。本项目利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形态学和神经影像学技术,在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3项省部级课题等支持下,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在细胞、整体动物和人体研究等不同层面围绕卒中后微循环重建机制、快速预测、评估与干预进行了系列研究,从理论到临床建立了整套体系,有效改善了卒中后血运重建,最大限度促进了神经功能修复,创新点如下。
1.从同时关注卒中后血管新生和血管通透性这一新视角出发,利用基因敲除、共聚焦成像、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结合卒中模型和人体研究,从多角度、多层面证实:整合素α5β1是促卒中后血管新生关键分子,且发现α5β1和抗渗漏分子-Ang1/Tie2受体交互对话调节卒中后血管新生和维持血管完整性,为卒中后血管修复提供了新分子靶标,也为临床更合理促卒中后神经功能修复提供了新的保护策略;还找到了一组与脑卒中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的微小RNA,通过实时定量PCR即能做出快速检测,以简单生物学指标检测代替了复杂或受条件限制的CTP、MRP、DSA或PET等微循环评估方法。
2.“延长时间窗”或是“侧支循环差”的急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再通易致出血转化或无效开通。于此,建立了核磁共振DWI、PWI及MRS快速评估急性脑梗死可存活区,精准反映微循环重建好坏,提出当半暗带存在时,可存活区面积与半暗带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可大于半暗带,为卒中急性期能否行血管再通提供重要依据。
3.发现欧芹素乙、灯盏花中咖啡酰化合物等多种中药活性物质和小分子通过减轻卒中后局部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改善微循环,有效保护缺血脑损伤,为临床开发治疗脑卒中新药提供了重要前期实验基础。
4.发现电针有良好瞬时性升高卒中后脑血流效应,改善卒中后微循环与其强度、频率、时程、部位和时机密切相关,越早接受电针治疗预后越好;提出合理使用针刺,能有效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为针刺治疗卒中提供了科学依据。
已发表论文80篇,SCI收录30篇,总影响因子逾100分,单篇最高10.44分,总计被他引500余次。多次在美国神经病学学术年会、中国脑血管病大会和神经病学学术年会上专题报告及书面交流。举办各类学术会议10余次。培养上海市级人才2名。推动学科二度遴选为上海市医学(脑血管病)重点专科。成果先后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宁夏石嘴山市人民医院等市内外8家医院应用,从早期生物学预测、结构和血管影像学多重评估、急性期综合救治(静脉溶栓到支架取栓)、药物及针刺干预、重症管理到二级预防和恢复期康复指导,建立了成熟救治体系和完整序贯治疗框架,取得明显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