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的本能与再现的舞蹈

1.模仿的本能与再现的舞蹈

在西方,特别是在古希腊,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艺术是来源于人对自然的模仿,艺术正是人在模仿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就说过:“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人虽然是高级动物,但人的各方面能力往往不如动物,所以人要向动物学习,比如人不会飞,所以要向鸟儿学习飞翔,人的歌喉及舞姿不如一些鸟类优美,故要向鸟类学习歌唱与舞蹈。在中国古籍《吕氏春秋》中谈到上古乐舞产生的传说时,也有类似的说法:“昔黄帝命伶伦作为律,伶伦……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这些记载都表明人类最初是在向大自然学习中获得艺术灵感的。

最完整阐述了模仿说的当属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说道——

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亚里士多德《诗学》第11—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罗念生译

亚里士多德在上述这段话里不但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模仿的说法,而且表明这是因为人具有模仿的本能。

究竟人生来是否具有一种模仿的本能呢?否定模仿说的人对这一看法是不屑一顾的,但依我看,人不但具有模仿的本能,而且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模仿的本能还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本质特性。我们说人是文化动物,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文化行为,甚至像“饮食男女”这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人也不是像动物那样仅靠本能就能掌握,人类的“饮食男女”之类活动已积淀了文化的因素,有些已具有文化仪式,这些文化仪式或文化行为是不能靠遗传得来,它必须靠后天习成,或者说,它是靠后代模仿前代的行为得到的。人的绝大多数行为既然是靠后天习成,那么生物进化规律便不是赋予人类以文化的本能,而是赋予人以模仿文化行为的本能,实际上人从孩提时代起,他的模仿能力越强,他就能越快掌握生存的技能,越快认识与适应周围的世界。

由这种模仿的本能或模仿的冲动从而导致舞蹈及其他艺术的发生,关于这一点,德国艺术史学家格罗塞曾说过——

原始民族沉溺于模拟舞,在我们的儿童之中也可看到这种同样的模仿欲。模仿的冲动实在是人类一种普遍的特性,只是在所有发展的阶段上并不能保持同样的势力罢了。在最低级文化阶段上,全社会的人员几乎都不能抵抗这种模仿冲动的势力。……能给予快感的最高价值的,无疑地是那些代表人类感情作用的模拟舞蹈,最主要的例如战争舞和爱情舞,因为这两种舞蹈也和操练式的及其他模拟式的舞蹈一样,在满足活泼和合律动作和模拟的欲望时,还贡献一种从舞蹈里流露出来的热烈的感情来洗涤和排解心神,这种katharsis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悲剧的最高和最大的效果。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第167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蔡慕晖译

原始人类用舞蹈模仿那些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如作为食物的某种动物,其动机比较明显,但原始人却有相当一些舞蹈是模仿那些与人类没有直接的实用关系的事物,甚至模仿那些丑恶的以至可怕的事物,比如原始人跳的“青蛙舞”、“蛇舞”,并不是因为青蛙或蛇对人有直接的实用关系,而仅仅只是因为模仿得像从而产生快感,导致人们乐于跳这类舞,当然,这其中包含对该动物的某种文化的象征,或具有图腾巫术等作用,但其前提仍是建立在模仿能产生快感这一基础上。关于模仿舞蹈的这一特性普列汉诺夫也做过类似的阐述:

有时候舞蹈不过是对动物动作的简单模拟。……在这些舞蹈中显示出一种模仿的能力。澳洲土人在袋鼠舞中模仿这种动物的一切动作十分成功,以致如艾耶尔所说,他的面部表情在任何欧洲剧院里都可以引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第99页,三联书店1974年版,曹葆华译

其次,模仿所以能产生快感,就像亚里士多德指出过的,是因为人们从模仿过程中获得对于对象的认识,这是一种求知的过程,它为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便更好地掌握世界提供了一个前提与基础,人类直到今天仍在模仿各种动植物,从而形成当今一门新兴学科叫“仿生学”。事实上当人们用舞蹈模仿某种动物或植物时,必定要对该动植物进行仔细而深入地观察了解,把握其习性及动作特点,这样才能使模仿达到更像的效果,因此,模仿舞蹈产生的过程正是对被模仿物的了解过程。故几乎所有的原始狩猎民族都有各种模拟动物的舞蹈,这种舞蹈称作“拟兽舞”。格罗塞曾指出:在澳洲“模拟动物的舞蹈依然占据第一位。其中有鸵鸟、野狗、蛙、蝴蝶等的舞蹈,但是没有像袋鼠舞能得普遍欣赏”。([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第163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蔡慕晖译)人类最初总是模仿与自己有实用关系的动物,到后来便延伸到模仿那些与自己无直接实用关系的动物,这是人类与自然界从物质关系向精神关系——包括审美关系的升华。中国古籍上记载人类早期的舞蹈,如《尚书》上说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里的“百兽率舞”就是指模拟各种动物的舞蹈,但这种模拟百兽的舞蹈最初却是仅仅模拟有限的几种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动物,就像《周礼》上说的,目的是“以作动物”,也就是让各种有实用意义的动物更加兴旺,繁衍得更多。

同是模仿,正像亚里士多德说的,由于“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因而便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而舞蹈这种艺术照亚里士多德看来,“舞蹈者的模仿则只用节奏,无需音调,他们借姿态的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感受行动”,(亚里士多德《诗学》第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罗念生译)舞蹈在最初确实是只用节奏而无需音调的。舞蹈所模仿的对象基本上有两大类,一类是对自然的模仿,前述各种“拟兽舞”就是对自然的模仿,当然也有对植物以至山水等的模仿,但用舞蹈模仿静态的事物要比模仿动态的事物更难一些,故此类模仿舞蹈在原始民族中较少见。另一类是对人类各种行为的模仿,此类模仿一般称再现,原始人再现的内容主要有生产劳动,如狩猎舞、划船舞等,还有模仿战争的如操练舞、格斗舞等,还有一类是模仿性行为的舞蹈。这些模仿和再现人类各种生命活动的原始舞蹈便是作为艺术的舞蹈的最初形式。

不仅是原始人的艺术中大量出现模仿的或再现的舞蹈,即使是现代人的舞蹈,模仿与再现仍是舞蹈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只要看一看当代中国舞台上,诸如表现收割稻麦、骑马、挤牛奶、纺纱织布、行军打仗等等题材的舞蹈仍然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便可知模仿与再现的舞蹈在人类艺术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以至到了机械化生产时代以及信息时代,人们大量的生产劳动及生命活动失去了舞蹈赖以表现的可舞性,人们还为此而多少感到遗憾。

模仿与再现的艺术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近代,它一直是西方艺术的主流,特别是在造型艺术及戏剧中,模仿的理论更是起主导作用,有的美学家更认为,“直到18世纪末,现实主义理论一直都没有超出模仿论”。(朱狄《艺术的起源》第9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在舞蹈方面,虽然自古希腊以来始终是模仿论占主导地位,但到了近代,模仿论才逐渐被表现论所替代,从而失去往日的辉煌,直至17世纪芭蕾舞出现以后,特别是19世纪浪漫芭蕾诞生以后,舞蹈中便一直是表现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