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论”
格式塔心理学是由韦特墨研究“似动现象”开始的。“似动现象”是指当两个不同位置静止的画面(如两根线条等)按一定时间(如0.1秒)先后出现时,静止的画面便会产生动的感觉,电影就是根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的,我们看电影胶片每一格画面都是静止的,但当它们先后按每秒24格放映在银幕上时,原先静止的景象便活动了起来。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一开始也是从“似动现象”谈起,他举一个例子:当一个黑色圆点在白色正方形中偏离中心某个位置时,知觉会感到这个黑圆点似乎在移动。这表明,人的知觉面对来自对象的信息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一个主动的整合作用,即对于对象的形状等进行一个“再创造”,从而在静止的画面中知觉出动的效果来。
通过“似动现象”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得出一个基本的规律,叫做“完形超向律”,简单说就是:“心理的组织作用总是力求趋于完善”,所谓完善,包括整齐性、相似性、连续性、闭合性、简单性等一些基本的原则。总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把对象各个部分整合、组织成一个更加完善的整体的功能,比如我们欣赏一部交响乐,并不是分别听到每一个声部的旋律节奏,而是将各个声部各种乐器的演奏组织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这才是我们所要欣赏的对象。人的心理活动具有这种能动的自组织功能,这对于审美欣赏意义重大,我们所以说审美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活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而来的,阿恩海姆则将这一原理归结为如下三句话:
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思维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引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滕守尧、朱疆源译
由于心理活动能够将分别独立的各个部分组织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因此,人在审美知觉中所获的审美形象就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如交响乐所达到的交混回响效果就不是由各声部简单相加得来的,这一现象格式塔心理学便将之归结为一个原则,叫“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实际上在审美的再创造中,各部分(如交响乐的各声部)经组织、整合以后,产生出原来各部分所没有的新的质,如交响乐的交混回响效果,在审美活动中,这种新产生出来的审美意象是在各个部分之外的新的质,所以在这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的命题实际上应改为“整体大于部份相加”,这是符合现代系统论基本原则的,我们在第四章谈到用系统方法研究舞蹈形态时,就已介绍过系统的整体性原则,这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中审美活动的结果——审美意象是大于对象各部分简单相加的。
我们再以电影的例子来说明。我们知道电影的“蒙太奇”是指镜头的组接方式,当不同的电影镜头按不同方式进行组接时,便会产生出原先各镜头所没有的审美意象,前苏联早期的电影美学家普多夫金曾用三个镜头的不同组接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三个镜头是:镇静的脸、直指的枪口、惊慌的脸,当它按上述顺序组接时,可以表现出一种情景,若把前后两个镜头对调一下,则表现出另一种情景,由此可以看出,艺术作品所以能表现不同的审美意象,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作品中不同的无素之间的组织方式。
“格式塔”在德文中原是指形状、形式,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格式塔”是指一种“被分离的整体”,但是,在心理活动中,这个整体是不可分为各个元素的,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相加,心理活动总是趋向于将各个分离的部分组织、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论”,有人也把格式塔心理学称作完形心理学。
我们还是以舞蹈创作来说明“完形论”。
在芭蕾舞中有一种性格舞(应称风格舞),它是表现各国各地具有鲜明风格特征的舞蹈,这类风格舞在恰当的场合穿插于芭蕾舞之中可以为芭蕾舞剧增加一种鲜明的色彩和亮点,但在一些舞剧中,不同的风格舞常常是一组同时出现,如《天鹅湖》第三幕中就同时出现了西班牙的《斗牛舞》、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舞》、匈牙利的《恰尔达什舞》、波兰的《玛祖卡舞》以及印度舞等,这些同时出现的一组风格舞如果处理不当,便会造成为舞而舞的勉强拼凑的感觉,但《天鹅湖》第三场是皇宫中母后为王子举行选妃的舞会,从各国来的名媛淑女争相在王子面前展示自己的舞姿,于是,这些风格舞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但是,观众在这里看到的并不只是那一个又一个展示的风格舞,而是透过这一组舞蹈看到皇宫中选妃的热烈场面,各国名媛淑女争相献宠的情景,更重要的是这种热烈的场面与接下来的魔王和女儿黑天鹅的出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金碧辉煌的场景中突然出现黑衣骑士与黑天鹅,不用任何说明,观众就能凭直觉感受到一种不祥之兆。假如说听音乐要能从作品中感受到“弦外之音”的话,那么,在这里,在一种特定的场合下,将一组原本互不相干的风格各异的舞蹈经过有机的组合,从而表现出远比舞蹈本身更多的某种整体效果,这种整体效果应当说是“舞外之意”了。这是欣赏者审美意识整合、组织的结果,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产物,当然,它的前提是作品本身须有意识地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风格、不同情景的舞蹈按一定结构方式进行组合。而按一定的结构方式进行的组合就不是简单的相加,它形成一种完整的有机结构,这种完整的有机结构也就是格式塔所说的“完形”,它能表现出远比几个舞蹈本身所表现的更多的内容。
这里又牵涉到舞剧中舞与剧的关系。我们前面说过舞剧重舞不重剧,有些舞剧其中剧情只是各个精彩舞蹈的贯穿线,甚至是用以大舞特舞的借口。尽管我们说某些舞剧中的剧情不是主要的表现内容,但对于舞蹈的表现来说,剧情这条贯穿线又是非常重要的,它起着将分散的各舞蹈整合起来,并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作用,这就是格式塔作用,一种完形的作用。在这方面,是否让剧情产生有机的整合、组织作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编导水平的高低。对于一般的编导来说,要编出一些风格各异的舞蹈段落以及一些精彩的单、双人舞段落并不难,难的是要有一个好剧情、好构思将它们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用一条线把一些珍珠串成一个完整的项链一样,如果没有很好的组织方式和结构方式,随便找一个舞的借口,那只是对舞蹈的勉强拼凑,只是将几个舞蹈进行简单的相加,其结果是不能形成一种格式塔的完形,作品整体内容表现无法感人,其中的舞蹈段落再精彩也难以产生其应有的效果。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强调“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因此,它还有一个特点,即反对对心理活动进行元素分析。心理活动——尤其是复杂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尽管它是由各个元素构成,但在构成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时,各种元素已没有单位存在的意义,这犹如一个活的人是由肢体各部分构成,但如果我们把一个活生生的人肢解成各个部分,然后对之分别研究,最终再拼凑起来,显然被肢解的人的各部分是无法重新拼凑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的。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元素分析的说法对我们研究审美心理很有启发,我们知道,人的审美心理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把握这一复杂过程就必须遵循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即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把握。当然,要从整体上把握审美心理,并提出一些能普遍适用的原则也绝非易事,这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像有些教科书那样,把审美心理分解成诸如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元素,分别对诸元素进行分析,以为这样就找到审美心理的奥秘了,其实这离整体解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