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体美的审美标准

8.关于人体美的审美标准

研究过舞蹈中的人体美的各种特性之后,我们来探讨人体美的审美标准。舞蹈中所表现的人体美究竟有没有一个可用以衡量的标准?这种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实际上牵涉到所有的人体美表现形式的审美标准,故我们还是从一般的人体美标准谈起。

战国时期文学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为我们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美女的“标准”,这个美女的身高及肤色应该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无独有偶,在现代一首著名的歌曲《阿拉木汗》里也用类似的“标准”描绘过阿拉木汗的美:“阿拉木汗什么样?身材不肥也不瘦”。2000多年前的古人与今天的人对女性美的“标准”完全一致,都表明了理想的女子应是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肤色既不太白,又不太红,总之,是各方面条件都要适中。然而究竟符合什么尺寸才算适中,古人与今人都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有人认为这种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人体实际上是社会上成年女性平均数,所谓美的标准确切地说就是社会的平均数,比如当一个社会里成年女性的平均身高是1.60米、男性平均身高是1.70米时,那么可以断定,最理想的也就是最美的男女身高应是1.70米和1.60米,对于这个高度,“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其实,美的事物(包括人体)是无法用一把绝对的尺度来衡量的,人们根本无法找到一种对所有人都适用的美的“标准”,比如统计学上的平均值之类的“标准”。问题还在于社会上所有同类人的各种数据的平均值只反映了社会上普遍的一般的状况,是一种“常态”,不幸的是社会上普遍的一般的状况却并不一定是理想状态或最佳状态,有时这种普遍的一般的状态恰恰是最不理想的状态,比如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饥寒交迫,个个面黄肌瘦、发育不良,此时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得出全社会成年人的身高、体重以及“三围”等的平均值,这种平均值体现了社会上成年人的普遍的身体状态,然而你能说符合这种平均值条件的人是理想的美人吗?实际上,人们常常并不认为某种普遍的符合平均值的状态是理想状态,恰恰相反,人们对某些普遍的状态普遍地感到不满,这才是普遍的现象,有不满便产生纠正偏差、解决问题的动机并将之付诸行动,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状态,就是在和平年月,社会也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而种种的偏差往往会在社会各阶层人的人体上打上它的印记,使人们一阵子感到普遍偏瘦,一阵子又感到普遍太胖,如此左右摇摆、反复震荡,似乎永远没有“安宁”之日。

既然社会中普遍的常态并非是完美的状态,那么,人体美是某种平均值,或者说同类人的人体各种条件的平均值就是完美的人体,或者把平均值当作人体美的标准尺度,这种种说法也就站不住了。实际上,人体美不但不是平均值,而是对平均值的偏离。

美与艺术一样,它们都不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单的再现,而是在再现现实的基础上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它所反映的不是“原本如此”的状况,而是一种“应当如此”的理想状况,这“应当如此”的理想便是美的理想,美就是人类对理想的追求。然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符合平均值的状态大多不是最理想的,因而美与艺术就必须对符合平均值状态来个超越,从而向社会提供一个更理想的状态让人们去追求,所以超越平均值的实践就是让某些社会现象(如人体)以美的形式(如人体美)提供一种理想的状态(如最具有美感的人体)让人们去追求与效仿,从而让社会不断朝着更理想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让人体不断朝着更美的状态发展。

舞蹈作为人体艺术,其中一个重要功能是它向社会提供最佳最理想的人体美以供人们欣赏,同时给社会提供一个理想的人体美的范本以让人们仿效,因此,当我们说人体美是对社会上普遍的平均值的偏离时,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这种偏离究竟是朝哪个方向偏离,二是舞蹈中的人体美究竟是如何偏离社会上一般人的平均值的。

先谈第一个问题,即偏离平均值究竟是朝哪个方向偏离?比如我们知道某个社会中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我们明知道这平均身高不是最理想的身高,但更理想的身高应当是比平均身高更高呢还是更低?乍一看,答案似乎很清楚,当然是比平均身材更高的才是更理想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确,在正常状态下人的身材高矮与智力高低无关,在社会精英中有身材高大的,也有身材矮小的,但身材高矮却与体力大小有关,在同等情况下,身材高的就比身材矮的体力更强,这在体力劳动为主以及战争仍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主要方式的时代,身材高的就具有明显优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自然就认为比平均值更高一些的身材是比较理想的身材。据一项研究表明,距今五六千年前至三四百年前,中国古代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在1.65—1.67米之间,女子在1.54—1.56米之间,在世界的同时代人中属中等偏高,而在近代经过工业革命以后,欧美的白种人平均身高大都提高了10厘米以上,在这段时间中国人身高却没有太大变化,故经过20世纪的两次大战以后,中国人普遍认为应当提高自己身材的高度,比平均值偏高的身材才是理想的身材。战后中国人的平均身高确实提高了很多,据预测,100年后我国男子平均身高将超过1.83米,女子将超过1.69米。但是,身材并不是越高大越好,“动物躯体增大律”也就是德帕德一莫锐定律表明,脊椎动物在地球上刚出现时体形都是较小的,随着进化发展体型增大,当体型增大到最大极限时该物种便随之灭亡。人的身高在增加到一定限度时也会出现诸如健康、物质消耗等多方面的问题,故当中国人平均身高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中国人也许会认为应比平均身高更矮一些才是理想的高度。

身材的胖瘦与身高的情况很类似,一般情况下,经济不发达、人民缺吃少医的社会大多以胖为美,对于他们来说,肥胖是有福气的表现,所以中国人管肥胖叫“发福”,而对于生活富足、营养过剩又讲究健康的社会来说,肥胖却不是福,因而人们又讲究以瘦为美。这胖瘦都是指偏离平均值的状态,而不是绝对的胖瘦,我们现在看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舞蹈男女演员大都比一般人胖,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舞者大都比一般人瘦,大抵上都出于上述这两种原因。

前面说过,女性的“三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心上移”的趋势,在人类注重女性生殖力的时代,宽大的骨盆、肥硕的臀部被认为是女性美的条件,但人们仍不满于臀围的平均值,而是更欣赏大于平均值的臀围,于是,少数具有“脂肪臀”的女性便被认为是美的,而没有这样的肥臀只好像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那样用衬垫使臀部显得大大超出平均值。但到了生育不再是女性主要任务的今天,女性越来越具有独立自主性,使女性显得更富有灵气的小于平均值的臀围便被普遍认为是美的,与此相反,胸部便上升为远比臀部重要得多的审美焦点,于是,人们又认为胸围应大于平均值才美。

人们所以认为偏离平均值才是美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反映社会普遍状态的平均值本身不是最理想的,是有偏差的,为了消除不理想的状态并纠正偏差,人们便首先在心理上对这种不理想的平均状态产生一种心理补偿,即通过对某种美(偏离平均值之美)的审美追求,首先从心理上来平抑偏差,进而促进社会对不理想状况的纠正。故偏离平均值原则也可称作心理补偿原则。

中国的老子曾在他的《道德经》中对补偿问题作过这样的论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按照老子的观点,正确的做法应当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以补不足”,对我们来说,也就是当社会上某种性状(人体美的性状)出现偏差和不理想(“有余”)时,我们就要通过审美的方式,纠正其偏差(“损有余而补不足)。然而社会是复杂的,有时某些能左右社会时尚的人——大多是统治阶级或最高统治者——出于个人的审美口味会提倡某种美,反对另一种美,而这种提倡与反对有时却与正常的审美判断相左甚至相反,当它影响到整个社会时尚时,其社会时尚所表现出的审美取向就会越发偏离正常的状态,这种“人之道”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总之,如果没有人为的干扰,没有用自作聪明的“人之道”去左右社会的审美取向,而是在自然状态下,让人们按“天之道”去选择理想的人体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也就是以偏离平均值的方式平抑偏差,那么,社会就会在健康的审美环境中发展。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仅出于个人爱好而出现适当的偏离——不管是往更理想的或不太理想的方向偏离——都还是允许的,故“环肥燕瘦”,对胖与瘦的赞美只要不偏离太严重都是可容忍的,一旦偏离到一种病态的程度,并把病态美推到极致,如提倡并欣赏仅有男人双掌合围之细的细腰,那就产生了质变,由美变成了丑。太平洋岛国汤加王国曾是以胖为美的国家,国王就曾是200公斤的大胖子,他们的体重平均值就是超重的,到他们发现肥胖会导致多种疾病后,国王便开始带头减肥,于是以胖为美的观念开始动摇,人们转而欣赏低于体重平均值的身材了。汤加王国的这种审美观的变化过程值得我们深思。

现在来谈第二个问题,即舞蹈中所表现的人体美究竟是如何偏离社会上人体美的平均值的。关于这一问题应当分两种情况来谈。

第一种情况是在业余的舞蹈表演中。所谓业余的舞蹈表演主要指半专业性舞蹈表演,它还不是完全自娱性舞蹈活动,而是带表演性,因为完全自娱的舞蹈活动不存在表演的问题,每一个人每一种身材条件的人都可参加,既不受限制,也不能为社会提供可值得效仿的榜样,所以它不存在对舞者人体美的规范与约束。但若带有表演性,即有一点他娱的性质,表演者的身材条件等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虽然他们是业余的,但什么人可以作为表演者,实际上体现了该社会的审美口味,又由于他们的表演是业余的,故不一定要求他们的舞蹈技巧等方面达到专业的水平,也不一定要求他们具备舞蹈专业所需要的那些身材素质,他们只要比常人跳得更好一些就行了。这种情况下,他们所展现的人体美实际上就是现实生活中该社会所推崇的比较理想的人体美。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某些极具民族性的舞蹈表演中,在该民族或该地区尚未有专业的舞蹈团体,他们的表演团体可能是临时组织的,也可能是季节性的组织,舞者极为朴实的舞蹈表演及他们展示的自然而未经雕饰的人体正是该民族所推崇的理想的人体。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来自非洲或大洋洲等一些地区的舞蹈团,发现他们的舞蹈演员身材往往太胖,以为该地区一般人都这么胖,孰不知他们比该地区的一般人还胖,这种对该地区一般人身材平均值的偏离,正体现了他们对理想的人体美的追求,而这些舞蹈团体的演员往往是来自民间的业余舞蹈家。

第二种情况是指完全专业的舞蹈演员。在现代社会,专业的舞蹈演员大多要经过数年甚至十多年的严格的专业培养,其中达不到应有水平的或者在训练过程中身材发生不适合舞蹈表演的变化的还要被淘汰,故经过严格训练和层层筛选出的专业舞蹈演员他们的舞蹈水平及人体美都处于一种理想的状态,但由于现代舞蹈专业的要求,他们这种理想的身材却并不是社会上一般人所推崇的人体美。一般说,选美比赛所选出的“美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该社会的理想的人体美,但选美所选出的“美女”要当舞蹈演员则显得太胖。我们在分析舞蹈演员静态的人体美时说过,女舞者的人体美的最基本条件是苗条,这是对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的理想人体美的偏离,我们在生活中有时看到一个女性身材苗条而富有灵气,会赞赏地说:“哇!真是舞蹈演员的身材!”这是因为这种理想的人体美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很难达到,而舞蹈演员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美,这是一种舞蹈演员的人体美。至于男性舞蹈演员,相比之下则更接近现实中人们对理想的男性人体的追求,只是舞蹈要求他们还须表现出舞蹈演员的气质:强健但灵活,高雅且热情奔放。人们对男性舞者人体美没有像对女舞者那样苛求,多少受到社会上“男才女貌”观念的影响,但在欧美等一些国家,在芭蕾舞及现代舞中对男舞者的人体美近来也开始苛求了,确实,那些理想的男舞者表现出的人体美,可以作为社会上理想的人体美的范本,在这方面,他并没有偏离社会上大部分人所推崇的理想的人体美。

还有一点是男女舞者的身高,出于舞台表演中观众欣赏时的视觉的需要,男女舞者身材都要求比一般人高出5—10厘米,这样表演时可以产生更“靓”的效果,这种身高的要求便是对一般人理想身高的偏离。当然,身高要求最高的是时装模特儿,那是大大偏离了一般人理想身高的标准,但这种偏离同样是出于时装表演这一形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