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绷、立、直”与“拧、倾、圆、曲”
确实,“开、绷、立、直”与“拧、倾、圆、曲”是对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人体动作特性的提炼总结,尽管不同的学者在用八个中国字进行归纳时有一些差异,但总体上是大同小异的,就本质上说,这八个字确实是十分精炼的总结。
芭蕾舞的“开、绷、立、直”并非在芭蕾发展初期就形成的,而是在17世纪末学院派芭蕾形成后,作为学院派的规范而提出的,1672年吕利接任法国皇家舞蹈学院,建立了一套学院派的芭蕾规范,后皇家舞蹈学院由皮埃尔·波尚接任,他最终让学院派舞蹈的各种技术得以确定,如腿部外开的原则,脚的5个基本位置等,这其中便体现出“开、绷、立、直”的基本规范。在“开、绷、立、直”这四个方面中,“开”是最基本的,也是芭蕾舞动作中起主导作用的一点。
所谓“开”,指舞蹈演员从肩、胸至胯、膝、踝等身体各个关节向外打开,两脚还应向外打开成180°,我们已经指出,在各个关节的“开”中,胯的“开”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只有胯打开,脚才有可能站成一位,即两脚成180°,也只有让胯打开,腿的动作才能自如地向前、侧、后等各个方向抬起。从技术角度说,身体的“开”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身体各部分线条,特别是手与脚的线条,使之可以更灵活地不受原关节限制地向各个方向上伸展开来,这就使身体更加舒展,动作范围更大,动作更灵活,并能最大限度地占有舞台空间,这不但可以增强动作的表现力,也更能使各种动作产生最强烈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在这四大特性中,只有首先使身体各部分充分展开,其他三点——“绷、立、直”才能得以实现,没有身体各关节的打开,身体就无法绷起来,也无法立起,做起动作来手、脚与身体也无法挺直。
所谓“绷”,是指在动作不僵化的前提下,身体各部分肌肉要有一定的收缩力,特别是臀肌肉要收缩,从而使肢体向未端延伸,以尽量延长肢体原有的线条,所以绷的动作最终就落在踝关节与趾关节的绷直上,或者说:绷主要就是绷脚背和绷脚趾。在“绷”的过程中,舞者可以将躯干中心部分聚集的能量放射到肢体末端,“绷”是身体从躯干中心向四肢末端延伸,实质上它是使躯干中心聚集的能量向四周发散、延伸,从而产生舒展、轻盈、飘逸的效果。
所谓“立”,是指舞者身体的挺立,这种“立”表现最突出的是芭蕾女演员的足尖立起,但是,立主要是整个身体的立,因此,连接身体上下部的腰部的立才是关键,因为芭蕾的“立”不是一般的站立,而是表现一种气度,所谓“傲然挺立”,这是一种不可一世的贵族气度,为了立得更高,头部除往上顶外,还要略微上抬,足尖立起会使一个人“站”得更高,而男演员往上跳时似乎使“立”产生了飞腾向上的效果。
所谓“直”,是指身体各部分要挺直,芭蕾舞中的手脚在大部分动作中是伸直的,手脚弯曲的动作很少,有时略弯曲,却在一个动作完成后又由弯曲变成直线,芭蕾舞者上身挺直甚至使脊背像块门板似的,绝对不允许塌腰凸臀、挺胸叠肚,身体的挺直能产生精神倍增、朝气蓬勃的英姿帅气。芭蕾的“直”还不止表现在肢体动作上,连舞者运动的轨迹也大多是直的,这使芭蕾有“直线的艺术”之说。
在芭蕾的“开、绷、立、直”中,虽说“开”是最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但毕竟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每一点都离不开其他三点的共同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芭蕾舞中人体动作的审美特性。
现在来看中国古典舞的“拧、倾、圆、曲”。中国古典舞在经过2000年的发展后,逐渐地失去其独立性,最终被戏曲所吞没,故到了20世纪,当我们要拿出历史上曾记载过的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作品时,却一部也拿不出来,这倒不是因为我国古代记谱法不甚健全,而是古典舞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已丧失了独立性,因此它们也无法在舞台上或者在民间艺术中保留下来,故人们只好从中国戏曲中去寻找古典舞的踪迹。20世纪50年代中国掀起第一次挖掘整理古典舞的浪潮,同时也开始了对古典舞动作特性的探寻与总结,于是,对照芭蕾舞的“开、绷、立、直”,中国古典舞的“拧、倾、圆、曲”特点被总结了出来。
所谓“拧”,是指舞蹈中躯干产生绞拧,它大都与手脚的动作配合,比如左右手与左右脚的发力方向相反,从而导致躯干以腰为轴的绞拧,如“射雁蹲”,一腿半蹲,一腿后伸,手呈“顺风旗”,身体向与腿脚相反的方向拧;“回首望月”则是双腿交叉下蹲,两臂一高一低向斜后上方指去或做圆月状,舞者身体拧过来头部向斜上方手所指的方向望去;“卧鱼”则是右腿着地,人后坐,左腿盘于右腿之前,右手至左胸前,左手拧于背,身体向左侧拧动。以上几个动作都处于相对静态的拧的造型,在中国古典舞中还有动态的拧,如“乌龙绞柱”便是,舞者平躺于地,双腿一蹁一盖,交叉绞拧的同时,身体翻转,连续绞拧如乌龙绞柱。在中国古典舞中上述几个动作只是比较典型的“拧”的动作,这种躯干与四肢的绞拧,在其他民族的舞蹈中很少见,尤其是强调直、立的芭蕾,绝对不可以也不允许出现此类动作。
所谓“倾”,即指身体不保持笔直向上,而是可以向前、向侧倾斜,如在“走圆场”时为抵抗离心力,舞者身体一般会自然地向圆心方向倾斜,在做“欣身探海”或“点地翻身”时,身体则自然向前倾,而在“拧”的动作中,身体也大多同时有“倾”的动作,如在“回首望月”、“射雁”、“卧鱼”等动作中,身体在拧的同时便有向侧面倾的动作。总体上说,中国古典舞大多有向侧向前倾的动作,少有向后倾的动作。
“圆”,可以说比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特性,也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圆满、讲究团团圆圆的人生哲学,欧阳予倩先生甚至因此而把中国戏曲中的古典舞称作是“划圆圈的艺术”。在中国戏曲中,演员手指一个方向都不直接指,而是先沿相反的方向划一个圆圈后再指向前方,身体的动作也是一样,欲迎向一个方向,必先从相反方向沿一个圆弧形再朝向那一方向,这就是“反胴”,即动作由逆向起动,它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即“欲进故退、欲扬故抑、欲取故予,欲擒故纵”等,所以表现在动作中则是“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左先右、欲高先低”等,这种反复其道的逆向起动,必然使动作的行动路线不呈直线形,而呈圆弧形。另一方面,在古典舞中还有相当大量的动作是“划圆圈的艺术”,最常见的是“拉山膀”、“云手”、“大刀花”等,当手在进行弧线运动时,眼神要跟着圆弧走,最后“亮相”时眼光朝着手与身体组成的圆弧形方向望去。最典型的划圆动作是“风火轮”,两臂伸直形成一直线,以腰为轴使两臂沿8字型画圆,同时脚下重心随之移动变化出弓步与仆步。有一类划圆的动作是当手臂在做圆弧运动时,双脚不是原地不动,而是配合手的动作移动与跳跃,这样形成的动作会产生较强烈的视觉效果,俗话说“好看”,如“小蹦子”、“大蹦子”、“旋子”等,而“飞腿”则是双腿的划圆动作,它是在蹁盖腿基础上让身体腾空跳起,同时身体在空中转一个斜向的360°。中国古典舞中的这类“转”与芭蕾舞不一样,其特点是在大多数“转”或“蹦”、“跳”中,身体是倾的,且大多以腰为轴,在身体旋转的同时,手或脚在空中划出圆圈来。
“曲”,指的是在舞蹈动作中,身体各部分特别是双手双脚不像芭蕾那样要处处绷直,而是有自然的弯曲,这种弯曲使得内在的“力”通过肢体表现出来时不像芭蕾那样向肢体未端发散出去,而是经过一个个弧形的弯曲,特别是肢体末端弯曲或往里拐,这样内在的“力”就不会发散出去,而是在肢体所形成的空间内流转。一些静态的动作如“提襟”,两臂自然弯曲置于体侧,双手轻握拳,两手之间经小臂、大臂、肩膀,形成一个半圆,这就是“曲”。“山膀”也是一种“曲”,舞者站丁字步或圆场时,左手握拳并往里扣,右手侧伸自然弯曲,右掌虎口往里扣,在左拳右掌之间,形成水平的一个弧;“拉山膀”的动作则让左手握拳,右掌从左拳处开始向右拉开到“山膀”的位置,至终点时同时“亮相”,好像左拳握住的“力”经右手拉出一个弧度后被右掌张开的虎口给截住,使之仍在体内流转,而不至于发散出去;当山膀圆场时,这种“力”始终跟着圆场前进,从而形成一股凝聚起的“力”,足以抵挡外面攻进的“力”。“顺风旗”则是一手架山膀,一手上举托掌,它是同时在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上的自然弯曲。中国古典舞中腿的“曲”也是很有特色的,前已说过,印度教中主管舞蹈的舞神湿婆的立姿是右腿稍弯曲,左腿端起膝关节成钝角弯曲,这一姿势传到中国就变成了“商羊腿”,但“商羊腿”的左脚脚面要稍用力内,而芭蕾舞在做“前阿提久”(即前鹤立式)时,虽然抬起的前腿膝盖稍有弯曲,但它绝不是“商羊腿”,因为它的脚是绷直的,而不是“商羊腿”那样脚面内。这种脚面内在“金鸡独立”中表现得特明显,“金鸡独立”中端起的腿成锐角,即膝盖弯曲得更厉害,且脚面更用力地内。在“朝天蹬”中,抬起的一脚膝关节伸直,但踝关节则用力回扣,以脚底去“蹬”天。古典舞的“曲”在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伎乐天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最著名的“反弹琵琶伎乐天”动作就表现了几个曲:身体弯曲成“三道弯”,右脚抬起膝盖弯曲成90°角,右脚踝关节也弯曲成90°角,左手上举握住琵琶颈,右手弯曲作弹琵琶状,这是一个典型的表现肢体“曲”的动作。
以上简要地分析了芭蕾舞的“开、绷、立、直”与中国古典舞的“拧、倾、圆、曲”的动作特点,应当说这种归结是精辟的,是能点到两种舞蹈动作最要害的特点的。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两种舞蹈动作上的特点究竟表现出什么样的一种倾向?透过这些动作特点,两种舞蹈究竟体现了什么本质的差异?如果我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开、绷、立、直”与“拧、倾、圆、曲”也就不过是一种一般的动作类比而已。
美学要求透过动作特点去追寻造成这种特点的根源,而这种根源还不单是两种文化的差异问题,如果我们仅仅是追究文化差异在两个舞种中的体现,那么,我们还应该再进行一系列的类比,比如,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现代舞进行类比,将中国民俗舞蹈与芭蕾、现代舞类比,甚至还要将中国舞蹈与各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舞蹈(如印度古典舞、美国大都会舞蹈等等)逐一进行类比,但这种类比也就没个完,其结果即使个个都很精辟,却仍无法让我们从一个更高层次上把握中国舞蹈与世界上其他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舞蹈的差异。
所幸我们并没有陷入繁琐求证的圈套,因为大家似乎已经看出来,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差异,绝不仅仅是中国舞蹈与西方舞蹈的差异,实际上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倾向的舞蹈,它们之间的差异是两种最典型的舞蹈形态的差异。
那么,究竟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各代表了哪一种典型的舞蹈形态呢?“开、绷、立、直”与“拧、倾、圆、曲”究竟体现了哪两种性质与倾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