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审美直觉

1.什么是审美直觉

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开宗明义便表明了一个基本理论观点,他说:

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得来的,就是从理智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诸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它们中间关系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第7页,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朱光潜译

在克罗齐看来,直觉与科学的逻辑思维一样,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并获取有关世界的知识的方式,所不同的是直觉是通过(艺术)想象获取对个别事物的知识,它所产生的是一种艺术的意象,而科学的逻辑思维是通过人的理智对世界普遍性、共性的把握,它所产生的是概念。从这方面来理解克罗齐的学说,我们可以知道,直觉当它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时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的,它们都能完成对世界的认识与把握,故直觉也可以称作是审美的或艺术的思维。假如是这么理解的话,那么,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作为两种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的特点是可以不依赖于抽象的概念,不用逻辑推理,甚至不必想到事物的意义便可直接获取对该事物的知识。

应当说,直觉说抓住了艺术思维或形象思维中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即它可以不依赖于逻辑推理,不用抽象的概念即可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意象,但可以不依赖不等于完全不依赖,更不等于与逻辑推理等科学思维对立,只要一用上抽象思维就破坏了美感与艺术创造。然而不幸的是,克罗齐的直觉说正是把直觉问题绝对化,使它成为与科学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他在《美学原理》中鲜明地表达了这么一些观点:一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即不必通过色彩、形状、声音等媒介的传达,他有一个著名说法——“直觉即表现”,当一个人直觉到艺术的意象时就等于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这就是艺术创造,普通人只要直觉到艺术的意象,与艺术家就没有区别。其二,克罗齐认为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即艺术只要与功利联在一起就必然破坏了直觉,破坏了美感。其三,克罗齐还认为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道德活动出于意志,艺术直觉不涉意志,所以是无关于道德。最后,艺术不是“科学的活动”,艺术的对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而科学的对象是普遍的一般的真理,艺术思维是与科学的抽象思维对立的。

克罗齐把直觉作为艺术创造与审美欣赏中的最主要特征,这是他的贡献,但他把直觉问题绝对化,从而暴露了他的美学的唯心主义实质。现在我们暂时撇开克罗齐来谈对直觉的认识,我们认为,关于直觉问题,应当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认识。

从现代科学思维的角度说,直觉实际上是一种模糊思维。

人类的思维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原始阶段,人类基本上是运用原始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的,原始思维以其模糊性、直觉性、形象性为其特点,到了科学的时代,人类主要以理性思维来认识世界,理性思维力求对世界进行简单性的还原分析,它的特点是确定性、明晰性,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所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往往是动态的的大系统以至巨系统,就拿大脑的活动来说,它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于是,单靠传统的精确的理性分析就显得不够了,随着模糊数学及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模糊思维问题便被人们重新认识,并与理性的精确思维一起作为两种互补的思维方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最主要的思维方式。

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一样,它们都是模糊思维的特殊形式。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无论是直觉思维、灵感思维还是传统的理性思维,它们都能认识与把握世界的本质,直觉思维并不是排斥理性或者与理性思维水火不相容,它只是在认识世界(比如艺术之美)时不是以理性的精确的概念来表达的,而是以模糊的不精确的审美意象来表达的。有人往往把直觉与感性认识等同起来,认为直觉就好像“一个初出世的小孩子第一次睁眼去看世界”一样,“只见形象不见意义”。其实哲学上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还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但模糊思维或直觉思维完全能够把握审美对象的本质,当艺术家从一般人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创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时,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就已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了,如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是他以此惊醒“沉默的国民灵魂”,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的悲欢离合揭示出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的本质。实际上直觉是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只是它是通过审美意象来把握的,而不是用抽象的概念来把握。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欣赏一个舞蹈作品时感到它很美,但要问为什么美、美在哪里时,许多人却答不上来,这就是俗话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其实这就是直觉。当我们直觉到一个对象美时,常常难以用抽象的语言概念来表达美在哪里,为什么美,这并不表明该作品没有意义,或欣赏者根本无法把握它的美的意义,只是因为它的美的意义比较模糊、比较隐晦,不可用语言或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毕竟其中是有“意”的,只是这个“意”须要以直觉去“会”(领会、品味)它,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时,见到一派美景,他说不出也不想去说为什么美,当下他是“欲辨已忘言”,然而他首先是要肯定“此中有真意”。

人们在欣赏一部作品——比如欣赏一段情绪舞时,它美不美是不用理性推理就能获得的,人们往往是“不假思索”地说出它的美来,而对有些审美对象的美不美判断,经常是在一刹那之间作出的,比如对一个女性形体外貌美不美,据科学家严格测试,一般男性可以在150毫秒之内作出准确的判断,就是说,在不到七分之一秒的“一刹那”时间里做出判断。这种直觉现象常常造成了一种神秘感,比如男女一见钟情就是由此而产生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次见面时,双方都愣住了,因为双方都觉得以前好像在哪里见过,其实是没有见过,要见过也是在梦里,因为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往往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择偶标准,根据这一标准会在心里逐渐形成未来理想的情人的模样,而当男女双方都把对方当做是他(她)找了好久的梦中人时,于是,凭着直觉他们之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外貌与形体的美的标准,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它潜藏在人的潜意识中,一旦遇到一个审美对象,这潜意识中的审美标准便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作用,从而以直觉的形式作出审美判断。人的潜意识中的审美标准的形成有三个渠道,其一是我们已在人体美的章节中谈到的,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以是否符合进化优势作为判断人的美丑的标准,并以本能的形式潜藏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其二是在文化进化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标准,如东方人崇尚阴柔之美,西方人崇尚阳刚之美等,这种审美理想与审美标准积淀在该民族的艺术中,同时也积淀在人们的审美心理中;第三点也就是个人的经历以及个人的追求也会造成他特有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标准,比如现代舞的舞蹈家们往往具有叛逆性格,即在传统舞蹈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中,他们偏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总之,由于人类生物进化、文化进化及个人经历等三个方面的原因,从而形成一个人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标准,并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使人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在一瞬间作出直觉的判断。显然,在作出直觉判断时,这三个方面因素是在潜意识中产生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