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分工与舞蹈类型

四、人体分工与舞蹈类型

舞蹈中的人体动作与其他的人体动作不一样,在舞蹈中,几乎每一个动作都是人体的全身运动,因此,每一个动作也都关连到肢体的每一个部分,而一个舞蹈动作正是由互相关联的各个肢体部分的运动组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舞蹈动作中身体各部位同等重要,相反,决定舞蹈动作形态的总是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肢体运动,故抓住决定动作形态的肢体及其运动是个首先要进行的关键性工作

我们说过,在舞蹈中人体面部表情固然成为全身动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相比起其他表演艺术比如戏剧来,舞蹈中人体面部表情的重要性并不突出,因为舞蹈演员是处于不断变动台位、不断变动肢体(包括头部)位置的过程中,头部既难固定,面部表情就很难成为欣赏者视觉注意的焦点,因此,在一些舞蹈比如现代舞中,演员干脆是“面无表情”地表演,当然,“面无表情”也是一种表情,只是相比起戏剧中复杂的面部表情来,舞者的面部表情确实简单多了。总之,在舞蹈中,舞者的面部表情并不成为构成舞蹈的关键性动作,实际上构成舞蹈视觉形象的主要部分是肢体的动作,而面部表情只是辅助性作用,只是在某些舞蹈如舞剧或印度古典舞中,面部表情才显得更为重要些,但构成舞蹈视觉形象的主干仍是肢体动作,故我们研究舞蹈中人体运动形态主要就是针对肢体动作的。

研究人体动作的前提便是研究产生这些动作的肢体,而研究舞蹈动作的前提则主要是研究产生舞蹈动作并构成舞蹈视觉形象的那部分肢体。那么,究竟哪些是产生舞蹈动作并构成舞蹈视觉形象的肢体呢?

从总体上来看,产生舞蹈动作并构成舞蹈视觉形象的肢体主要有四个部分,这就是头部、躯干、上肢和下肢。头部是大脑的所在地,又集中了五官,故对一个人来说,头部是最为重要的肢体,是整个身体的“司令部”,在舞蹈中,头部有时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如在一些诸如平转、吸腿转、空转以及大蹦、小蹦等身体转动的舞蹈动作中,往往要以头部来“带动”身体其他部位的转动,为保持转动的稳定和均匀,头部始终保持朝着同一个方向是个关键,但是,在这类“转”的舞蹈动作中,主要的用力部位是腿脚而不是头部,而构成“转”的舞蹈视觉形象的是全身的平衡转动,视觉的焦点却并不在头部,有时四肢中某一个部位反而成为视觉的焦点,如在旁腿转(男性)与挥鞭转(女性)中,腿部动作是最吸引观众视线的。实际上在一般情况下,舞蹈中人的头部只是顺应和服从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由于头部是视觉器官与平衡器官所在地,为看清方向和保持全身平衡,在舞蹈中头部大多没有相对于身体做太大的动作,一般也不能单独形成舞蹈动作,只有在身体保持稳定或不动的情况下才有头部较大动作,但也基本上只有点头、仰头、摇头和晃圈等几个简单的动作,这些动作还不足以形成单独的舞蹈动作语汇,更主要的是以头部为主的动作未能使舞蹈中人体动作构成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动作形态,故而我们把决定舞蹈动作形态的肢体集中在上肢(即双手)、下肢(即双脚)和躯干这三个部分。

先来看看人的四肢。在各种舞蹈中,人的四肢动作千姿百态、千差万别,要把握其中最具有典型特征的动作形态,我们却不能从现成的各种风格的舞蹈动作出发,从而凭自己的需要而把各种手脚动作进行归类,我认为首先应当从人体的分工入手,考察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的四肢究竟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舞蹈动作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舞蹈中人体动作形态进行归类。

考察人类的进化历程,我们发现,那改变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人体形态进化有两项,一项是脑容量的增大,另一项则是身体的直立与手脚的分工,脑容量的增大对人类进化固然意义重大,但它对舞蹈中人体动作的直观影响却关系不大,而身体的直立以及与此同时发生的手脚分工却极大地影响着舞蹈中人体动作形态。当我们的类人猿祖先从非洲的原始丛林树上下来,在茫茫的草原中捕食,为了能在危机四伏的草从中看清周围的动态,采取了直立的姿势行走,与此同时腾出双手来专事捕获猎物和搬运食物,这样,类人猿的手脚也就出现了分工,双手专事捕猎采摘等各种劳动,而双脚则专门负责支撑身体重量及行走、奔跑与跳跃,于是我们的原始祖先的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越来越有力,而双脚则变得越来越直、越来越长、越来越有支撑力与弹跳力。

我们曾论述过,舞蹈起源有三个内在动因,一是对人体动态美的炫耀,二是对非专门化技能的炫耀,三是对动觉的体验与把握。显然,就这三个方面来说,原始人的双手与双脚在其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在舞蹈中,舞者所要炫耀的具有进化优势的双手主要是它的灵巧性与力量,而双脚则是炫耀它的弹跳力与支撑力,同时,双脚更侧重于对动觉的把握,尽管这种炫耀在男女各有侧重,如女性双手侧重于炫耀其灵巧性,而男性双手则侧重其力量,但总体上说,双手与双脚所要炫耀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导致在舞蹈中,人对双手的动作表现与双脚的动作表现形成明显的差异,而且随着人类进一步向更文明的阶段进化,双手与双脚的差异越来越大,因此在舞蹈中,人对双手的表现与对双脚的表现形成更加明显的差异。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双手与双脚的功能要求也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对双手与双脚的炫耀存在鲜明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差异是,有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在舞蹈中主要炫耀的是双手,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在舞蹈中主要炫耀的是双脚。就舞蹈动作的性质来说,每一个动作基本上都要动到全身的肌肉,但在全面动用的前提下,对手脚的动作仍然存在明显的侧重,这就是说,在舞蹈中凡“手舞”往往要连带着“足蹈”,反之亦然,但是,有的文化背景下的舞蹈明显侧重于“手舞”,而有的文化背景下的舞蹈则侧重于“足蹈”,就人体动作形态来说,我们把侧重于“手舞”的舞蹈称作“手舞型”,把侧重于“足蹈”的舞蹈称作“足蹈型”。由于人的躯干是联接四肢的中间部位,它不但在“手舞”与“足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炫耀部位,在某种文化背景下,舞蹈中躯干成为最主要的表现部位,我们把这种侧重于表现躯干动作的舞蹈称作“身动型”。

这就是说,人的双手、躯干与双脚是决定舞蹈动作形态以及舞蹈视觉形象的三个最基本肢体部位,它们的分工是形成舞蹈动作形态的根本动因。但是,肢体的分工原本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而不同的文化造成了对肢体分工的侧重,这种侧重又造成该文化的舞蹈在表现不同肢体及其动作方面的侧重,根据这种侧重,我们把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舞蹈形态分成“手舞型”、“足蹈型”与“身动型”三种类型。下面分别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