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1.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审美的心理距离说是瑞士籍英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爱德华·布洛于1912年提出来的,布洛在不太长的论文《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提出了一个后来在美学上引起广泛注意的“心理距离说”,正如论文题目所表明的,布洛试图把“心理距离说”作为一个审美的基本原则以及解决艺术问题的基本原则。

究竟什么是心理距离?布洛说“用一段简短的说明就可以解释清楚”,接着布洛举了那个著名的船行海上遇大雾的例子:船行海上遇到大雾,归心似箭的游客们忧心忡忡,四周埋伏的各种危险更造成旅客的紧张与焦虑,于是,人人怨声载道,个人心绪紊乱。然而布洛说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场大雾,那半透明的乳白色的帷幕后面有若隐若现的海上仙山,仿佛只要一伸手就可以触到能歌善舞的仙女那白色的裙裾,面对这样一幅美妙的景色,为什么人们看不见呢?

原来,现代人都被生活中的各种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人们犹如生活的匆匆过客,他们见到的只是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的切身的物质世界,见不到物质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美的世界。所以要想从平常的物质世界中见出美来,就必须把切身的物质利欲推远一段距离,但这还是消极的做法,更积极的作法则是同时提升一种审美的心境,在切身的物质利欲与审美心境之间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这样才能在心理上产生美感。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的原因。

就审美心理来说,心理距离有两个作用,消极的作用是把切身的物质利欲推远一段距离,甚至切断事物的实用的意义,比如在船遇大雾时不去想是否延期归航,甚至不去想什么危险之事,就像登山者在登上山顶时根本不去考虑有什么危险存在;同时,另一个作用是积极的作用,就是提升审美的心境,把对象当做是一种纯粹审美的形象。人们日常见到的周围事物都是“常态”,比如某种植物是可做药材的、可食用的或可做家具的等等,人们对之也就熟视无睹了,但艺术家或真正有审美修养的人却能从“常态”中见出美来,这是心理距离在起作用。

但是,心理距离有一个矛盾问题:在艺术欣赏或审美欣赏中,人们往往因对象与自己有某种关系而与之产生共鸣,比如一个本来对妻子就有疑心的人观看戏剧《奥塞罗》,他会因为奥赛罗的经历与自己切身经历相类似从而对奥赛罗产生强烈的同情与共鸣,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审美态度,真正的审美态度是既要有共鸣,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里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距离的矛盾问题。

在处理距离的矛盾时,要考虑到距离的可变性,即不同的人在观赏不同的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距离,这一方面是由对象或艺术作品造成的,太写实的作品或太易动感情的欣赏者往往会产生距离太近的现象,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太抽象的作品或欣赏者不易动感情则往往使距离太远,但是不管距离太远或太近,绝不能丧失距离,丧失距离就等于丧失美感,比如一个战士因自己的经历与《白毛女》中所演的太相似了,愤怒之下竟要朝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这不是审美态度,因为丧失了距离。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不远不近的距离,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那种“中庸”状态:不远不近、不即不离、不卑不亢、不冷不热等。

布洛还把距离说推广到艺术中,认为它可以解决艺术中许多矛盾。比如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近现代艺术过于侧重形式,特别是贝尔提出“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以来,艺术中的形式主义大为盛行,这类艺术过于注意形式的表现,从而使作品太抽象,这就很容易造成距离太远的现象,使欣赏者感到不可理解和接受。而如果过于注重内容的表现,特别是那些太具体与现实太靠近的作品,往往会产生距离太近的现象,欣赏者则会专注于作品中的切身的现实问题,从而破坏了美感。过于注重形式产生距离太远的毛病,过于注重内容又会产生距离太近的毛病,所以最适当的作法是在内容与形式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也就是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再现与表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矛盾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太写实的作品,与现实太接近的作品,有时形成“自然主义”,比如舞蹈中出现鞭打、凶杀等血淋淋或恐怖的场面,人体艺术中过于写实地描绘敏感部位,这都容易造成距离过近的毛病;而一味地表现主观理想,特别是把艺术当做自我表现而全然不顾观众是否能接受,就像一些现代派艺术所做的那样,这就容易造成距离过远的毛病。因此最理想的处理办法是在再现与表现之间或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找到不远不近的适当距离,使再现与表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到有机和谐的统一。

对于艺术中那些容易引起距离丧失的问题,布洛特别提出警告:

在艺术实践中,明确地涉及机体的感情,涉及人体的物质存在,尤其是两性关系,这些都是处于距离极限之下的,在艺术上只能谨慎地予以对待。涉及对人有程度不同的重要性的社会风俗习惯——特别是对其是否正当有所怀疑——对某些大家公认的伦理准则提出疑问,对当前社会公众十分关切的现实题材有所牵涉,如此等等,这一切都包含着一种使艺术作品濒临一般极限的边沿的危险,并且随时有使人跌落到极限以下的危险。那样就不但不会引起美感欣赏,反而会引起严重的敌意或仅仅被人当作笑料。

[英]爱德华·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引自《美学译文·2》第10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布洛所谈到的这些在艺术创作中容易造成丧失距离的问题确是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应当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抓住了审美及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处理好与主体有关联的切身的实用的问题,使那些切身的实用的物质方面的因素不至于干扰审美活动,就这一方面说,心理距离说是有贡献的。就总体上说,布洛所论述的道理对上述这些问题也能解释得通,而且在解释时也不会出现大的错误,但是,就理论本身来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仍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首先,心理距离说看似对审美问题进行心理学的解释,实则只是对他所论述的这一审美现象的一种宏观的描述与解释,从严格意义上说,这还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解释,故我们在后面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谈这一问题。

其次,艺术创造与审美欣赏所包含的问题很多,特别是艺术中的矛盾问题很多,诸如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表现与再现、叙事与抒情等等,解决这些矛盾问题,或者处理好它们的矛盾关系需要很具体地对各门类艺术的这些问题分别进行细微深入的探讨,想用心理距离说去涵盖这一切问题,很明显是过于简单化了。特别是所谓距离的可变性问题,他认为只要没有丧失距离,在一个不远不近的适当距离内都是允许的,但关键的问题不是指出要有适当的距离,而是要指出这适当的距离在具体操作上如何把握。而要真正解决艺术中诸矛盾问题,可操作性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现在让我们从心理学上来谈心理距离问题。

在人的心理现象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所谓“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在审美活动中,注意的问题显得很突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睁开眼睛所看到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事物,听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得到的也许有来自各方面的杂乱的信息,但其中必有某个事物是你所最感兴趣的,比如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有一个是你分别许久的非常要好的朋友,或者你在人声嘈杂的大街上正与一位朋友谈话,这时你会特别注意那个熟悉的身影,或者注重正与你谈话的人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心理上就会对于所感兴趣的人和物以及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并把它提升到注意的中心,同时将其他与此无关的信息,包括无关的人和物、图像和声音等产生一种抑制,并将之排斥到注意的边缘之外,从而对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在注意的问题上,“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是个关键,它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就注意的对象说,它必须让你所感兴趣的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各种事物中凸现出来,比如在茫茫的人山人海环境中,你要一眼认出那个熟悉的身影也是一件难事,这是因为那个身影很难在众多身影中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就注意的主体说,他也必须提升其注意力,主动对所注意的信息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并把无关的信息排除在注意的边缘之处,比如学生老师讲课的内容,当他不注意或不想听时,即使老师面对他侃侃而谈,学生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只有主体与对象两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形成注意的优势兴奋中心。

由此可见,心理距离问题正是注意的问题。在审美活动中,心理距离的所谓消极的方面是把切身的物质利欲推远一段距离,这便是将与对象无关的信息排除在注意的边缘之外,而心理距离的积极的方面,是提升一种审美的心境,这实际上是在心理上对于审美问题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就拿那场大雾来说就是要把大雾造成的航程延续以及其他潜在的危险排除在注意的边缘之外,同时还要在心理上形成对大雾审美的优势兴奋中心,这样两方面共同作用,人们就能从大雾中见出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