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审美的“孤立说”

3.舞蹈与审美的“孤立说”

克罗齐的“直觉说”强调的是审美欣赏的直觉是与科学理性思维完全不同的状态,而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堡在这方面有更为极端的观点,他认为审美的状态是一种彻底的孤立绝缘状态,这就是他的“孤立说”。

闵斯特堡在《科学中之关连与艺术中之孤立》这部著作中认为,科学的本质是关连,即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而艺术的本质是孤立,是将对象与他事物的联系统统斩断,排除该对象的前因后果,从而完全将对象孤立起来,这才是真正审美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美感。闵斯特堡在《艺术教育原理》中将“孤立说”发挥得更透彻,他说:

如果你想知道事物本身,只有一个方法,你必须把那件事和其他一切事物分开,使你的意识完全为这一个单独的感觉所占住,不留丝毫余地让其他事物可以同时站在它的旁边。如果你能做到这一步,结果是无可疑的:就事物说,那是完全孤立;就自我而言,那是完全安息在该事物上面,这就是对该事物完全心满意足,总之,就是美的欣赏。

闵斯特堡《艺术教育原理》,转引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第1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显然,闵斯特堡更是走了极端,他把艺术认识与审美活动同世界一切非审美的事物完全彻底地孤立起来,从而试图达到“为艺术而艺术”的目的,这种观点甚至比康德的“无所为而为的观照”更后退了一大步。此处我们不准备对他的观点做更多的分析。

我们所以在谈到舞蹈问题时提到闵斯特堡的孤立说,是因为它牵涉到舞蹈欣赏的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舞蹈作品的解释问题。有人认为,舞蹈作品不但不能解释,而且对它所做的任何分析、说明非但无助于人们对作品的欣赏,反而会破坏人们的正常欣赏,破坏欣赏中美感的产生。对演出节目单上的说明以及教科书中对舞蹈作品的分析,他们认为那只是编导们设下的圈套,或者是为弥补编导自身在编舞上的无能为力而赶紧向观众做个解释,按照审美孤立的态度,欣赏者根本就不必看这种说明,而如果大部分观众不看说明书都不能把握住该作品的美的话,那只能说明作品本身没有表现好。

许多艺术家都极力反对对自己的作品做解释,他们认为自己该说的该表现的都已在作品中说过并表现过了,此时任何说明都是多余的,音乐家韦伯说过:“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我,还是让他在我的音乐中去发现我吧!”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说过:“艺术家对于他的宗旨和他的才能所能给予之最佳解释,乃是由他的作品来提供的。”而音乐家舒曼则说:“像这样音乐欣赏指南里永远有些鄙劣的近似于哄骗的成分。”艺术家特别是从事音乐、舞蹈、抽象性绘画等表现性很强的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他们极力反对对自己作品作解释还出于另一个原因,即表现性艺术更强调直觉创作,它用的是抽象性的感性艺术语言,它与用以解释的一般的概念性语言不是一个系统,很难进行一一对等的“翻译”和解释。中国有句话叫做“诗无达诂”,说明诗歌艺术不可能有完全能够表达作品原意的解释。

应当承认,这种对作品的解释以及对诸如作品欣赏指南的做法提出的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未免太绝对化了,因为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欣赏水平差别很大,对艺术修养高且悟性强的欣赏者来说,让他处于孤立绝缘状态以排除干扰,这是行的通的。但对于艺术修养较低,悟性较差的欣赏者来说,对作品作适当的解释说明是完全有必要的,而且适当介绍作品的有关背景资料,介绍演员的一些情况也不至于就到了破坏美感的程度。

在艺术创作问题上,有人主张艺术家必须彻底抛开物质利欲的羁绊,全神贯注地进入艺术境界,此时,为了创造那神圣的属于精神世界的艺术,艺术家就必须要与物质利欲保持孤立绝缘的状态,他们认为艺术家必须抛开一切才能获得一切,进入艺术境界就像宗教境界一样,艺术家必须像虔诚的宗教信徒一样,把自己献身于艺术。英国作家毛姆以画家高更为模特儿写的《月亮与六便士》,表现了男主人公在40多岁以后为了追求艺术境界,竟不惜抛开温暖的家庭及可爱的妻儿,最后在塔希堤岛上与当地土人一起,在画满自己画作的房屋里与艺术同归于尽。

在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生涯中,艺术与爱情的矛盾似乎是一个常见的矛盾,当这对矛盾不可调和时,有人主张艺术应当与爱情保持孤立绝缘的状态。邓肯说过:“我的生活只有两个契机——爱情和艺术——而爱情常常毁灭艺术;艺术的迫切要求又常常给爱情带来悲剧的结局。两者不能协调,总是不断地斗争着。”([美]伊莎多拉·邓肯《邓肯自传》第26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朱立人,刘梦耋译)在邓肯的一生中,艺术终于战胜了爱情,邓肯在艺术中的成功似乎是以不断的毁灭爱情为代价的。20世纪50年代英国影片《红菱艳》表现了一个主题,艺术与爱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影片借着芭蕾舞剧《红舞鞋》创造了一个现代神话:你一旦穿上这双红舞鞋就得一辈子跳下去,不得停下来去顾及爱情等现实生活,而影片中女主角是一个优秀的芭蕾舞女演员,她正是舞剧《红舞鞋》的女主角,然而她却陷入爱情与艺术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最后只有结束自己生命才能解决。影片的最后一幕是非常感人的,舞剧《红舞鞋》按时开场,然而剧中芭蕾舞男主演独自一人与一双没有人穿的红舞鞋一起表演!

艺术创造是否一定要与现实世界处于孤立绝缘的状态?艺术家是否就要像清教徒那样不食人间烟火气?艺术与爱情是否就那么势不两立?我想,每一个具有理性头脑并尊重事实的人都会对此做出正确的回答。我们不能否认,确实也有不少艺术家为了艺术而牺牲爱情,像有些女舞蹈家那样终身未嫁而将自己献身舞蹈的艺术家是有的,但是否只有这样才是解决艺术与爱情矛盾的惟一途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