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杂技化与杂技舞蹈化

5.舞蹈杂技化与杂技舞蹈化

在欣赏近来创作的舞蹈作品,特别是那些参加各种比赛的舞蹈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个倾向,这就是一些舞蹈作品的技巧难度越来越大,有些动作的难度之高,甚至在全国以至全世界都很难找到几个能很好完成该动作的舞蹈演员。舞蹈向高难度技巧发展,甚至向杂技方向发展,这种舞蹈的技艺化以至杂技化确实是当今舞蹈创作及表演上的一种倾向。我们随便找几个最近中国创作的众人比较熟悉的舞蹈作品来看,《秦王点兵》《醉鼓》《穿越》……这些作品中的有些技巧连一般的专业演员也很难很好地完成,像《醉鼓》基本上是为黄豆豆这样全国少见的舞蹈家量身定做的,而《穿越》中的一些技巧几近杂技化——难度极高的倾斜造型、奇特的翻滚跌扑动作,经一丝不苟的严苛训练后达到的分毫不差的表演,这一切无不让人从中看到杂技中技巧的影子。

纵观世界各国的舞蹈,我们发现舞蹈还确实是与杂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时候舞蹈与杂技甚至不分彼此地融为一体,中国汉代广为流传的“百戏”便是歌舞与杂技融合的一种形式,人们对汉代的舞蹈家赵飞燕“身轻如燕、能做掌上舞”描写很不能理解,以为那只不过是人们对她的表演一种夸张的描写而已,或者是由几个人托着一个大大的水晶盘让她在上面表演舞蹈,其实赵飞燕表演舞蹈也可以说是在表演杂技,她从小研修“彭祖分脉”之书,故她后来“善行气术”,也就是说她擅长于“轻功”,她的舞蹈实际上是一种站在宫人手上表演的“轻功”。说赵飞燕靠“轻功”表演掌上舞似乎太玄了一点,不过假如我们看一看最近在国际上获奖的我国一个杂技节目叫《对手顶·东方的天鹅》,便可以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掌上舞”了。《东方的天鹅》是一个杂技双人技巧节目,但它是让女演员站在男演员的手、肩、头顶等部位以各种惊险而准确的动作跳芭蕾舞,女演员在男演员的手、肩、头上表演的芭蕾动作,一般的芭蕾舞演员甚至在平地上都很难完成,因为无扶持的单脚足尖站立造型世界上持续时间最久的记录是10秒钟,它是由英国芭蕾巨星芳婷完成的,然而她要比起我国的这只“东方的天鹅”来说还差得太远,该杂技演员在平地上的单脚足尖造型可以稳稳地停在那里1分钟!

在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许多杂技化的表演,如我们常见的踩高跷就是一种杂技化的舞蹈,而舞狮子有时又叫狮子舞,究竟算杂技还是舞蹈有时还真分不清。在民间舞中,即使像使用手巾这种汉族舞中极普遍的道具,近来也有让它杂技化的倾向,为让手巾舞起来更漂亮,于是便发明了梅花巾,近来在一些舞蹈中,有的演员将梅花巾耍得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旋转、抛接动作大量出现在舞蹈动作之中,特别是当十几个舞蹈演员将手巾向斜上方高高地旋转抛出双让它旋转回到自己手中的表演,着实会让人想起杂技中经常出现的抛接帽子的表演。在中国的艺术中,这种杂技化的现象不仅是舞蹈中有,在戏曲中则更为突出,且不说川剧中喷火、变脸等绝活是地地道道的杂技,就拿京剧等剧种中常见的武打来说,在武打中翻上几个难度极高的跟斗已不算什么了,有时在武打中出现为杂技而杂技的情况,即由演员表演一些游离于剧情的杂耍,如把剑高高抛起又将剑收入鞘中,或接过对手的兵器却不去打,而用兵器做几个高难度的杂耍,女武旦在跳起的同时用手脚挡回向她投来的四支枪这也不过瘾了,现在的表演是在空翻的同时准确地挡回四支枪!

在芭蕾舞的发展历史上,自1661年法国成立皇家芭蕾学院开始,至1672年随着被称作“太阳王”的路易十四正式退出舞台,芭蕾表演全部由专业演员担任,从此芭蕾便开始向高、精、尖的技术难度方向发展,其实足尖舞这种违反人的常态动作犹如中国的踩高跷一样,本身就是一种杂技动作,至于《天鹅湖》中黑天鹅的32个挥鞭转,曾是让大部分芭蕾舞演员望而生畏的高难动作,但在今天也不算什么了,1940年澳大利亚女舞者罗威娜·杰克逊竟创造了一连121圈的挥鞭转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在男舞者中,俄国的尼金斯基在完成交织击腿跳动作时可以一次跳起在空中完成10个开合动作,即在一次跃起的过程中两腿前后相互击打5次,这已经让人不可思议了,然而人们冲击舞蹈技巧最高记录的劲头丝毫不比体育中打破世界记录的劲头差,据说还有一位叫达马肖夫的俄国男舞者可以一次完成16个交织击腿跳的开合动作,即一次跃起在空中两腿可以先后击打8次!

芭蕾舞中的杂技化倾向最近已大大影响到中国舞蹈的创作与表演,而在某些方面中国的舞者比他的先生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众所周知,在中国的传统舞蹈中很少有男女双人舞,特别是像芭蕾舞中男女身体密切接触并有托举等造型的双人舞则是从来没有过,中国民族舞蹈中的双人舞完全是从芭蕾舞中吸收来的,然而生在具有光荣杂技传统的国度,中国舞者们似乎不满足芭蕾舞中一般的托举,他们还从杂技的双人技巧中学到不少的高难度动作,于是,在近来的中国民族舞蹈中,我们不时看到杂技中的翻转抛接动作被运用到双人舞中,使人们怀疑他们是在表演双人技巧而不是在跳双人舞。

对于当今舞蹈中出现的杂技化倾向一些业内人士忧心忡忡,他们不断地发出呼吁:舞蹈应当舞蹈化,不能走杂技化的路!

关于舞蹈杂技化的是与非我们将留待后面再讨论,这里想说的是,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舞蹈创作与表演中,确实有一种向高难技巧方向发展的杂技化倾向,尽管这种倾向目前还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相反,与杂技化相对的“舞蹈化”仍然是舞蹈发展的主流,而且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成功的舞蹈作品仍然是十分“舞蹈化”的,中国近年来创作的广受好评的优秀作品如《阿咪子》《踏歌》《女儿河》等,就完全不是靠高难度技巧,而是靠优美的舞姿、精巧的队形变化以及鲜明的风格等取胜的。

舞蹈中出现的“杂技化”倾向是当今各门类艺术互相融合、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的结果,舞蹈与杂技这两种本来就关系密切的艺术互相影响是很自然的事,就像舞蹈中出现“杂技化”倾向,在近来在杂技中也出现了“舞蹈化”的倾向,特别是在中国,杂技的“舞蹈化”尤为突出,自舞剧《丝路花雨》获得成功后,许多蹬技、顶技类杂技节目都吸收了类似《丝路花雨》中反弹琵琶、飞天等动作,除了前面提到真正做掌上舞的杂技《东方的天鹅》外,另一个杂技节目则是让几个演员同时在电灯泡上跳足尖舞!在《绸调·兰色狂想》节目中,杂技演员在地面与空中跳现代舞,而名为《阿细跳月》的节目实际上是跳绳的杂技……总之,舞蹈的“杂技化”与杂技的“舞蹈化”以及戏剧的“杂技化”与杂技的“戏剧化”等等,这些都是当今各门类艺术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