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空系统中的舞蹈形态特性

1.在时空系统中的舞蹈形态特性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但在艺术中,探讨艺术的时空存在方式主要是指艺术形象在时间或空间中的展开方式,有的艺术其形象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如音乐,因而被称作是时间艺术;有的艺术其形象是在空间中展开的,如美术,因而被称作空间艺术;而有的艺术其形象既在时间中展开又在空间中展开,如戏剧等,因而被称作时间—空间艺术,显然,舞蹈的形象是既在时间过程中又在空间上展开的,故舞蹈是一门时间—空间艺术。

如果就此来分析舞蹈形态那是太简单了,根本无须提到系统的高度,但问题在于在时空系统中分析舞蹈形态不止是这种传统的层面,它于少还有两个层次需要进行分析。

在较低一级的时空层面上,舞蹈就表现出十分丰富的时空存在形态。

就时间层面上说,舞蹈作品具有时间上的限定,如一个小型的独舞作品,一般在3—6分钟左右,比一般的歌曲长一些,独舞时间太长,演员舞得太疲劳,观众也看得疲劳,但太短则难以表现一个完整的作品意象。一部大型舞剧或大型歌舞,可以有90分钟至120分钟的长度。

舞蹈时间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其节奏的快慢,在这方面形成了慢节奏的舞蹈与快节奏的舞蹈,当然这只是相对的区分。快节奏的舞蹈似乎把时间给压缩了,而节奏缓慢的舞蹈则似乎把时间给拉长了。在原始人的舞蹈中,常见到肌肉快速抖动的“痉挛式”的舞蹈,这种节奏极快的舞蹈表现了舞者对肌肉运动的很强的控制能力,有时在巫术活动中当舞者(或巫师)进入迷狂状态时,身体的快速痉挛是不由自主地进行的。与快节奏相对的则是慢节奏的舞蹈,日本的歌舞伎表演有时节奏非常缓慢,这与该民族强调“和”的观念有关。但一般说,在一部比较完整的舞蹈作品中,特别是一部大型舞蹈作品,除了从整体上可以把握其属于快节奏型舞蹈(如踢踏舞)或慢节奏型舞蹈(如日本的一些舞蹈作品),在舞蹈作品内部,节奏往往是徐缓有度、快慢有节的。

舞蹈中的时间性表现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一般说,在传统社会尤其是东方一些民族的社会里,人们生活节奏较慢,一台晚会的延长时间也较长,有时可长达数小时,但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舞蹈作品与舞蹈晚会具有节奏加快时间趋短的倾向,但一台晚会少于90分钟又显得不够味。故一部作品及一台舞蹈晚会的时间长短是当今舞蹈创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是指舞蹈艺术作品的时间长短,但若是自娱性舞蹈活动,则不必作严格的时间规定,完全看参与者的情绪而定,有时舞者为了尽兴也会通宵达旦地跳舞,在一些极限性舞蹈比赛中,舞者可以连续跳上数十个小时!

从空间层面上来看,舞蹈虽说是在三维空间上展开,但中西舞蹈具有不同的空间展开特点。芭蕾舞强调“立”,它要求尽可能高地跳跃以抵抗地心引力,同时舞蹈动作尽量往立面上发展,这才有了芭蕾最具特色的表演之一——托举;另一方面,芭蕾还强调“开”,除身体的外开外,在舞台表演中则尽量使舞蹈演员的台位以及舞蹈动作上占据更大的舞台面,总之,芭蕾舞是一种尽量占据更大的三维空间的舞蹈。相比之下,东方民族的舞蹈则不以占据更大空间为目标,印度、中国、日本等东方民族的舞蹈突出表现出内收的特点,一方面,它往往是脚踏实地的舞蹈,不以跳跃高度为目标,更没有托举等形式,它强调的是手舞而不是足蹈,更由于东方特点主静,因此舞蹈动作及舞台调度不以占据更大的舞台面为目的,在印度舞中,有些舞蹈可以在原地表演,有的舞蹈甚至是坐着来“跳”的。中国舞蹈也有往立面上拓展的倾向,但它不是靠弹跳或托举去实现,而是借助器械来实现,踩高跷就是一种典型的占据立面空间的舞蹈,以舞龙灯为代表的灯具舞蹈则让舞蹈道具去占据立面空间。

可见在空间层面上,不同的舞蹈作品可以表现出差别极大的空间展开特点和空间占有特点,从在原地的舞蹈到广场舞蹈、大型体育场馆歌舞表演,在舞蹈动作上,从内收式的尽量在较小的三维空间上表演的舞蹈,到外开式的,尽量占据立面与平面的三维空间的舞蹈,这其间还有大量的处于过渡状态的舞蹈,其不同的空间展开特点及空间占有特点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不同舞蹈形态。

以上是从较低一级层面上对舞蹈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展开的探讨,现在我们从更高一级层面上来对舞蹈的时空特性进行分析。

任何一种艺术其作品都是某种物质的存在,而任何一种现实的物质它都同时具有时间与空间的规定性,比如一部雕型作品,我们说它是三维的“空间艺术”,只是指它的形象是在三维空间中展开,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它不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然而作为一种物质存在,该雕型却有其时间的特性,而且其审美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如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已经在时间延续中存在了4000多年,当初建造它时的功能及审美价值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已大为不同,同样,中国的长城现今所具有的审美功能与当初建造它时也已截然不同了,故从艺术作品物质存在层面上,任何美术作品都具有时间性,且时间性会影响到它的审美价值。同样的道理,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作品它也要在物质世界一定的空间范围里存在,产生于奥地利表现多瑙河审美意象的《蓝色的多瑙河》,随着该乐曲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其多瑙河的审美意象也传遍地球上大部分的空间。由此我们可以说,从艺术作品物质存在的时空层面上来分析,任何艺术作品都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从物质存在的层面上看舞蹈,它的时间性表现为历史的延续性与发展性。任何一种舞蹈形态,它随着时间的延续及历史的发展,都将产生审美意象与审美价值上的变化,这是我们需要特别予以注意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所谓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在时间延续上只是相对的概念,任何形态的“古典舞”发展至当代,都或多或少注入了当代人的审美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古典舞”都是“现代舞”,而任何“现代舞”又都将变成“古典舞”。

从物质存在的层面上看,舞蹈的空间性表现为舞蹈在地球上空间方向的传播与分布,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文化既有相对隔离,又有互相影响互相传播,这使舞蹈形态的空间分布呈现极为复杂的状态,因此我们在对舞蹈形态的空间分布状态进行分析时,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性,如对舞蹈形态进行“洲际”的分析时,将舞蹈分成非洲舞蹈、亚洲舞蹈、拉丁美洲舞蹈等几种形态,而在对舞蹈形态进行“国别”分析时,又可分成印度舞蹈、日本舞蹈、俄罗斯舞蹈等,从民族层次上分析可以有维吾尔族舞蹈、朝鲜族舞蹈、傣族舞蹈等,若从地区层次上分析,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秧歌等。总之,对舞蹈的空间分布可以从多种层次上进行,就看我们对舞蹈形态的把握需要到哪个层面上,比如我们说的印度舞,只是指印度的古典舞,然而印度的古典舞就有许多种类,如婆罗多舞、卡塔克舞、卡塔卡利舞、曼尼普里舞、奥迪西舞、库契普迪舞等,但印度也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其各具鲜明特征的舞蹈,而且除了古典舞外,印度还有自己的现代舞,因此,如果出于研究的需要,就应当进一步从各个层面上对印度舞的形态进行分析,就像我们对中国舞蹈所进行的分析一样。

在对舞蹈形态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时,还应当注意到舞蹈的空间分布是个动态的过程,在某一范围里产生并流行的舞蹈在历史进展过程中随着文化的传播可以流传到其他范围,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吸收当地的舞蹈中各种元素而使之产生变异,或形成介于两种范围之间的过渡形态,这是我们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随着各个民族人民对自己传统舞蹈的发掘、整理与发展的工作普遍展开,随着社会的开放及各种文化间的交流,特别是当今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艺术传播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舞蹈也就由一般意义上的时间—空间艺术变成真正的超时空的艺术,这种时空关系上的加速度变化,必将引起舞蹈形态上的急剧变化,从而出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发展趋势,如传统舞蹈的现代化与现代舞蹈的传统化,民族舞蹈的世界化与世界舞蹈的民族化,等等。

以上是我们在时空系统中对舞蹈形态进行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当我们把舞蹈这种时空艺术放到时空大系统中进行动态分析时,至少可以有三个供我们分析的层次,而这三个层次上所把握的舞蹈形态的时空特性是不同的,这三个层次也可以分别称作微观层次,中观层次与宏观层次,当然,这种系统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更高一级层次上,宏观层次也可以变为微观层次,只是在时空系统中,舞蹈形态的层次分析一般有这三个层次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