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与舞蹈审美的内模仿

3.移情与舞蹈审美的内模仿

内模仿问题最初是与移情作用同时提出来的,内模仿是伴随移情作用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因而谈移情作用必然要同时谈内模仿,我们所以要在基本探讨过了移情作用以后再专门谈内模仿,是因为内模仿问题在舞蹈欣赏中表现特别突出,因而在舞蹈美学中必须专门谈这一问题。

什么是内模仿呢?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你现在参加一个舞会,有一对舞者在表演精彩的华尔兹舞,你与其他人都坐在旁边观看,这时你可能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你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欣赏,没有被他们的表演所激动,甚至是无动于衷。第二种情况是你完全被他们的精彩表演所激动并且站起身来,在一旁模仿他们的动作。而第三种情况则介于前两种情况之间,你完全被他们的表演所激动,不但眼球跟着他们的动作及运动的路线转动,而且很想跟着跳起来,就像俗话说的“手脚也痒痒起来”,但你却没有站起来参加跳舞,而是在一旁坐着欣赏,此时你不但手脚有点动的感觉,身上其他部分的肌肉也有点感觉,看到他们飞快地旋转时,你甚至连呼吸也有点急促起来。

上面所说的第一种情况是一般的欣赏者,第二种情况不但欣赏,而且跟着模仿起来,但这种模仿是自身外在动作的模仿,我们姑且把它叫做“外模仿”,而第三种情况则不同,你想模仿他们的动作,但没有实际的站起来去实行,却在心理上跟着模仿,从而导致身体上的一部分肌肉包括脉搏跳动、呼吸等都跟着动起来,这种只发生在身体内部的模仿就称为“内模仿”。

审美中的内模仿现象是伴随着移情作用而出现的,因此,研究移情作用的心理学家、美学家大多同时要研究内模仿,立普斯研究移情作用的一篇重要论文就是《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该文就是研究移情作用与内模仿的关系。然而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他却反对用生理学观点来说明心理现象,虽然他承认有内模仿现象存在,但他反对用内模仿的器官感觉来解释移情作用,他甚至认为移情纯粹是心理现象,不应该有任何种类的器官感觉。

内模仿说最有力的鼓吹者是德国心理学家谷鲁斯。谷鲁斯认为人的知觉大多要以模仿为基础,比如看喜剧时因为别人笑了自己情不自禁地跟着笑起来,而看某种圆型眼球也会跟着该圆型作适当的转动,当然,审美的模仿则不同,它不把模仿外现于动作上,只在心理上做内在的模仿,他举了一个人观看赛马时的表现,人在看赛马时情绪虽然激动,也只能坐在座位上而不能跟着马去跑,但是,他却能够心领神会地模仿马的跑动,从而享受这种内模仿产生的快感,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审美欣赏。总体上说,谷鲁斯是把内模仿看做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内模仿的问题上,有个关键性问题便是:内模仿究竟只是纯粹心理上的“心驰神往”、“心随物动”,还是要由心理上的感觉引导到身体中某些有关的器官,从而导致那些器官产生相应的运动知觉,就像“手脚也痒痒起来”。显然,谷鲁斯是赞同后一种观点。

在谷鲁斯看来,内模仿引起的人体器官的运动知觉或运动感觉包括“动作和姿势的感觉(特别是平衡感)、轻微的肌肉兴奋和视器官及呼吸器官的运动”,可以说,内模仿所引起的身体器官运动感觉涉及面较广,但其中最关键也是最明显的是“动作和姿势的感觉,特别是平衡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动觉。

除谷鲁斯外,移情说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英国的浮龙·李,她与汤姆生合著的《美与丑》(1897)中,主要通过分析汤姆生在审美活动中心理——生理反应的内省和描绘,进而阐述她对移情作用和内模仿的理论,她也是极力主张内模仿说的,在《美与丑》中,她曾举了一个著名的自省观赏花瓶的心理——生理反应的例子,其中描绘了她在观赏花瓶时整个身体从头到脚都会随着花瓶形状发生轻微的变化,双脚随着瓶底形状感到一种压力,看到瓶子左右对称也情不自禁地左右摆动身体以保持平衡,特别是看到瓶腰向外突出时,会随之作吸气运动以扩张腰部,当看到瓶劲由粗转细时,又会随着做呼气运动,总之,在观赏希腊花瓶的过程中,她的全身同时会发生一连串匀称的适应运动。假如说谷鲁斯还只是主要偏重于器官与肌肉的运动感觉,那么,浮龙·李则不但注意到器官与肌肉的运动,甚至注意到了呼吸系统的运动。

研究移情作用与内模仿现象的心理学家及美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基本上是通过分析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象入手的,有的分析则更是从一些简单的抽象几何体入手,这种做法一是使问题简单化,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果这么简单的几何体都能引起欣赏者的内模仿,那么其他更为复杂的艺术自当更会引起内模仿了;另外,这些造型艺术是静态的,而静态的空间物体尚且能引起人的心理——生理上的动觉变化,那么,那些动的艺术如舞蹈等,就当会引起更为强烈的动觉内模仿了。

以上简单介绍了审美中的内模仿问题,下面该谈谈舞蹈欣赏中的内模仿了。

前面已说过,内模仿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运动感觉或运动知觉,也就是动觉。根据内模仿说,物体的空间形象——不管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都能引起观赏者的内模仿,使观赏者的身体器官以及肌肉产生动觉,当然,这种动觉并不是人在跳舞时的那种动觉,人在舞蹈中是因为肢体各部分在进行实际的运动从而产生实际上的动觉,这种实际上的动觉反过来又控制和左右着舞蹈动作,指挥它更好地完成每一个实际的舞蹈动作。然而审美中的动觉却不一样,它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知觉和感觉,即当身体某一器官或某部分肌肉产生了运动的感觉时,它并没有像在舞蹈中那样产生实际的运动,人的知觉虽有运动的欲念,但被种种因素所遏止,所以只好以象征性的轻微动作来实现,而且这种动作是内在的(内模仿嘛),只有自己甚至是自己的某个器官或某部分肌肉感觉到,旁的人大多不会注意到你身上发生的这种内在的运动。但是,正因为有了这种内在的运动,所以你的心理与生理都被激活了,情绪高昂,并且伴随着身体的动觉,心理上的情绪也随之激动或舞动起来,此时,你的身体(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都随着对象的动作变化而发生变化,你情不自禁地变成了对象,而对象也就变成了你,你与对象在同时舞动中获得了极大的审美快感。

美国舞蹈理论家约翰·马丁是极力主张在舞蹈欣赏中的内模仿的,我国舞蹈理论家欧建平先生也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即使是不懂如何欣赏舞蹈的人,也可以来个“动觉先行”即先让舞蹈动作激活你的动觉,当动觉被激活以后,可循此逐渐把握舞蹈的内在韵味。

关于舞蹈(芭蕾)所激起的欣赏者的动觉变化,欧建平先生有一段极为生动的描述,不妨抄录如下:

当舞者微微地下蹲,准备高高地跃入空中时,许多观众会情不自禁地与他同步,吸上一口气,然后呢,身体产生上升的趋势,甚至幅度较小的动作,但这种动作常常带有与舞者动作相似的爆发力特点。

当男舞者准备向上托举女舞者时,男观众常常会产生帮助男舞者向上托举女舞者的冲动,而女观众则每每不自觉地进入女舞者的位置,出现收紧肌肉,准备下蹲起跳的动势。

当女舞者独自作单脚尖上的长时间平衡时,我们会不自由主地屏住呼吸,张开嘴巴,全神贯注地盯住她的脚尖与地面的接触点,心里默默地为她数着那度“秒”如年的时间。

当舞者在地面上或者空中完成了一连串急速的旋转后一时达不到应有的平衡时,我们的神经和肌肉系统会协调行动,立即产生扶他(她)们一把,帮助他(她)们达到平衡和稳定的感觉。

当舞者突如其来地倒向地面时,我们的身体会自动地与之同步,产生相同的下倾动势。

当舞者表演某个哑剧片断,嘴里习惯性却默默无声地喃喃自语时,会有许多人也在那里情不自禁地叭哒着各自的嘴唇儿,仿佛在悄悄地述说着什么内心的独白。

……

在观舞经验较为丰富的普通观众身上,甚至会出现与舞者同舞的感觉,甚至不费吹灰之力的错觉。这种感觉中包括了多种期待,比如说传情达意的自由自在、肢体能力的轻盈飘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优美等等。

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编著《舞蹈知识手册》第363页—364页,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观舞者的动觉能够被激活到如此的程度,能够引起如此深刻的内模仿,应当说,他已经能够品尝出舞蹈的个中滋味与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