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内倾型”、“外倾型”心理

4.舞蹈与“内倾型”、“外倾型”心理

既然内聚性倾向与外展性倾向普遍存在于各种舞蹈中,那么,它是否与人的某种普遍心理有关呢?按照格式心理学观点,舞蹈中所表现的“物理的力”与人们的“心理力”是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舞蹈中所表现的“力”的类型与人的心理类型“异质同构”呢?

关于人的内在气质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试图把它分成几种类型,有三分法的,也有四分法的,但到1921年心理分析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荣格出版了一本著作叫《心理的类型》,荣格认为,从总体上说,人的心理只有两种态势或两种倾向,这就是内倾与外倾,内倾与外倾的态势与心理四种机能(即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可以组合成八种性格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以及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荣格从总体上把人的心理类型分成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种,这种分法现在已被心理学界广泛接受。

荣格是精神分析学派泰斗弗洛伊德的弟子,他在分析心理类型时用上了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概念——力比多(Libido),力比多在早期中国的学术界翻译成“性”这是不对的,力比多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力或心理能量的指向,它带有生命力或性力的意思,但一般还是音译更妥当一些。

在荣格看来,外倾型的人他的力比多(也就是心理力或心理能量)总是指向外的,他总是借助各种手段把自己的心理力或能量宣泄出去,他的心理力总是倾向于指向外部的客观世界,把内在的能量向外部世界扩展、伸张,他善于向外在世界或他人倾诉自己,把内心世界的一切通过外在行为表露出来,这是一种客观的态势。而内倾型的人则相反,他的力比多总是指向内的,指向自己主观的心灵结构或机能,他不善于直接的赤裸裸地宣泄自己,即使遇到来自外在世界的种种压力,他也经常通过内省的方式消解压力,即使是表现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他也是以含蓄的而不是直露的方式表现,而且总是在关键的地方收住,总之,他不把心理能量向外拓展、扩张,而是向内聚集,这是一种主观的态势。

当我们把荣格关于个体的心理类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一个民族,这时我们会发现,某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活,因此他们也会形成某种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各民族在心理类型上也可以大体分为内倾型与外倾型,长期处于农耕文化下的民族,他们的民族心理基本上属于内倾型,他不善于向外扩张,喜好自给自足、自得自乐,常用内省(孔子:吾一日三省吾身)的方式消解矛盾冲突,其性格更为含蓄、内向。而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下形成的民族心理则大多属于外倾型,他们常向外扩张,从不知足,遇事总是寻找一切机会向外宣泄,性格更加开放、外露。

有趣的是一些科学家发现,农耕民族长期以素食为主,从而使他们的肠子更为细长,弯曲更多,而游牧民族或海洋民族长期以肉食为主,其肠子也更加粗短,更少弯曲,民族性格似乎与肠子长短粗细有对应关系,即素食为主的民族肠子细长,性格更加内倾,肉食为主的民族肠子粗短,性格更加外倾。这有点像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差别,食草动作比如羊,其肠子又细又长,中国还因此而创造了“羊肠小道”的词,而食肉动物比如狼,它的肠子粗且长,羊的性格温驯、善良,也可以说属于内倾型,而狼的性格凶猛、暴烈,应该算是外倾型。

荣格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个民族由于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活,因此对人生态度,以及对各种矛盾的处理方式等等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这种处事模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地在每个人的心理中积淀下来,从而形成“集体无意识”,即对同一个事情的处理方式同一个民族中大部分人会取相同的态度,有共同的心理取向。一个民族的艺术是民族心理的反映,因此一个民族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也同样会在该民族的艺术中积淀下来。荣格在考察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后还发现尽管他们之间并无接触,但他们对某些问题却有共同的看法及共同的象征意义,这是因为人的心理结构相同从而形成普遍性的集体无意识。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当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外倾型的心理,那么,这种外倾型心理便会在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中积淀下来,从而形成“集体无意识”,使该民族的艺术具有一种外倾型特性,反之,具有内倾型心理的民族他们的艺术也大多表现出内倾的特性。尽管不同民族心理倾向有差异,但不同民族间仍有共同的心理结构,换句话说,外倾型心理与内倾型心理又普遍存在于不同民族的广大个体之中。舞蹈艺术也是这样,具有外倾型心理的民族创造的舞蹈基本上具有外倾的特性,这就是我们说的外展型舞蹈,而具有内倾型心理的民族创造的舞蹈则具有内倾的特性,这就是我们说的内聚型舞蹈。

这就是说,所谓外展型舞蹈与内聚型舞蹈实乃外倾型心理与内倾型心理的反映,就民族艺术来说,外展型舞蹈是外倾型心理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在舞蹈中的表现,同样,内聚型舞蹈是内倾型心理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在舞蹈中的表现。

荣格在进行心理类型划分时并没有把它绝对化,而是在相对的意义上划分的,他认为,一个人在某些场合可能是外倾的,但在另一些场合又可能是内倾的,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通常会有一种态势占主导地位,这跟他所处的环境及他所从属的民族性格有关,也与他个人的经历及个人的处事态度有关,总之,只要一个人一生中内倾或者外倾的态势明显地占主导地位,那么,我们就把他的心理类型称作内倾型或外倾型。

人的处事态度有内倾与外倾这两种心理取向,其实早在人类最原始的冲动中就已体现出来了。我们的原始祖先在遇到突发的具有潜在危险的事件时,比如在草丛中行走时遇到一只大蟒蛇,此时他的态度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十分紧张,身体缩成一团,逐渐后退,以至最终逃离开来,而另一种态度则是毫无惧怕,并迎上前去向它发起进攻,显然,进攻或逃离这两种原始的冲动便形成了外倾或内倾的态势。现在我们再来设想这样一种情景:一个勇士制服了一只大蟒蛇,并把它带回村里,在准备宰杀这只蟒蛇并让部落的人美餐一顿之前,整个部落的人一起围着这只蟒蛇欢庆胜利并跳起了舞,我们姑且把它叫做“蟒蛇舞”吧。可以想见,在跳“蟒蛇舞”时会出现两种动作,一种动作表现的是对蟒蛇的恐惧心理,自然会出现浑身颤抖、痉挛且身体向内萎缩的特点,而另一种动作则表现对蟒蛇的无畏精神,其动作自然就具有放开手脚奋勇向前的特点。此时,可能有一部分人主要跳前一种动作,而另一部分人主要跳后一种动作,也可能一个人一会儿跳前一种动作,一会儿跳后一种动作,但不管具体的情景如何,在原始人对蟒蛇的两种不同的心理态势所导致的两种不同的舞蹈动作取向中,就已经具备了内聚性舞蹈与外展性舞蹈的特点。

总之,内聚型舞蹈与外展型舞蹈正是内倾型心理与外倾型心理在舞蹈动作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