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雀现象”
大幕徐徐拉开,舞台上由12个漂亮的孔雀姑娘组成一组静态的“孔雀开屏”图光彩照人,让人的眼睛为之一亮。突然,“唰”的一声从“孔雀开屏”图中飞出数只小孔雀,她们在舞台上忽而跳跃急转,忽而盘旋飞翔,忽而悠然静卧,她们舒展着翅膀颤动着,她们摇动着尾巴,她们在水中洗澡、嬉戏、吸水,抖动着翅膀,洒下珍珠般的水滴,一只最美丽的孔雀公主在中间婀娜多姿地舞着,四周的孔雀围着她欢跳不已。骄阳西斜,她们振翅飞翔,回到栖息的树林中……
这是中央歌舞团于1956年在北京上演的《孔雀舞》中的情景,由于该作品还获得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金质奖,从而使《孔雀舞》享誉国内外,那美丽的孔雀姑娘带着她的优美的舞姿飞遍大江南北直至世界各地。
但是把孔雀舞推向艺术高峰的当属当代中国舞蹈家杨丽萍。众所周知孔雀舞本是出自我国傣族,傣族人把孔雀当做和平、安祥的象征,傣族有一个美丽动人的关于孔雀公主的传说,1979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文工团根据孔雀公主的传说编排了一个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该剧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周年之献礼演出中,获得中央文化部授予的舞剧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二等奖,而其中扮演孔雀公主的便是杨丽萍。7年后的1986年在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中,由杨丽萍自编自演的孔雀舞《雀之灵》轰动了中国的舞蹈界,一举夺得编导和表演两项一等奖,在1994年《雀之灵》还获得了“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在《雀之灵》中,杨丽萍以她特有的婀娜的身姿、修长柔韧的臂膀和灵活多变的手指,把一只白孔雀塑造得灵性十足、机敏灵巧、高洁亮丽、光彩照人,令人拍案叫绝,她所塑造的形象是孔雀,也是傣族少女更是杨丽萍自己,从此杨丽萍的名字就与美丽的孔雀姑娘紧紧联系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她到台湾举办独舞晚会时台湾媒体便以“孔雀东南飞”来概括杨丽萍的台湾之行。
至此,人们似乎形成了一个不言而喻的共识,那美丽的孔雀就是一位姑娘。确实,人们无法不把孔雀与年轻的姑娘联系在一起,那披一身翠绿金亮的羽毛拖着无与伦比的长长尾巴的孔雀不是年轻漂亮的姑娘,难道还是那矫健强壮的的小伙子不成?
然而,现实往往给我们的常识开玩笑,那美丽的金孔雀确确实实不是姑娘而是小伙子!
其实这也是一般人都能看到的常识:在所有动物中,只要雄性与雌性存在明显的外表上的差异(性差异),那么,拥有强健的身体、更漂亮的毛发、更动人的歌喉以及更高超的舞蹈技巧的,一定是雄性而不是雌性,那拥有亮丽羽毛以及说不上动听也可一鸣惊人歌喉的正是孔雀小伙子,至于雌孔雀也就是真正的孔雀姑娘,实在说比母鸡好看不了多少。
说孔雀舞是女性的专利这也不对,在傣族,早期的孔雀舞确确实实是由男性来跳的。
男性孔雀舞一般要头戴尖塔盔假面,身挎孔雀架子舞具,其舞蹈有严格的程式,有固定的步法,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的鼓语伴奏,他们以此表演孔雀的各种姿态动作,或扮演有关孔雀的神话故事,由于舞蹈具有一定的难度,故还出现了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耐人寻味的是,跳孔雀舞虽是男性,如果是单人舞时,却往往要戴女性假面,而跳双人舞时则戴一男一女假面。分明是漂亮的孔雀小伙子,却变成了孔雀姑娘,原来是男性专利的孔雀舞却由女性独占,这种发生在孔雀身上的性别转化现象是意味深长的,这里我把它称作是“孔雀现象”。
“孔雀现象”表明,人类在最初总是男性在积极地炫耀自己,他们不但以生物性的强壮身体、浓密的毛发胡子等外形特征进行炫耀,还创造了各种装饰手段强化生物特征,更主要的是,他们创造了舞蹈等艺术手段进行炫耀,但是后来,男性炫耀却演变成由女性来炫耀,女性成了炫耀的主体。我把这种男性炫耀自己的阶段称作“男性炫耀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男性炫耀期”发展到“女性炫耀期”,最终则到了“共同炫耀期”。所以关于人的炫耀这里也把它分成三个阶段,下面分别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