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中人体美与文化差异性
谈到女性的“三围”,最近科学家对秘鲁的马努地区一个仍与世隔绝的马斯根卡人进行一项有趣的调查,他们拿出具有各种“三围”比例的女性照片请部落的男性选择,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这些马斯根卡男人根本没有遵循国际上惯有的审美观,绝大多数人喜欢那些身材超重的女性,尤其是那些根本“没有腰”的女性,对于拥有细腰的西方性感美女他们忍不住说:“她们一定发烧了,而且拉稀,要不就不会这么瘦。”当看到一个腰最细的女人照片时,所有的人都悲伤地问:“难道她已经死了?”(《美丽指数——探寻人体美的奥秘》《科学画报》2002年第4期)这一调查结果令调查者们感到震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人体美的观点竟然会产生如此大的不同。
从人类社会的横向来看,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人体会有不同的观念,对人体美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标准也不同,而社会所推崇的美的人体也有较大的差异,有时甚至大相径庭。人体美同文化一样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化,也产生了对人体美的不同标准。
从总体上说,人类文化的产生使人体摆脱赤身裸体的蛮野状态,并让人体在服装的映衬下昂首走进文明社会,服装的产生是文明的进步,但人类文化往往滥用服装,常常借助种种诸如政治的、宗教的、社会习俗的或者是性的等等原因,要么将之作为禁锢人体美的桎梏,要么将之作为放纵肉欲的点缀,或者将之作为宣扬权力与威严的大纛,人们所以对人体及人体美的看法会产生那么大的不同,都是由不同的文化环境造成的。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两种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看看它们是如何对待人体美的。
先谈谈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影响西方文化的两大传统是古希腊的思想传统和基督教的思想传统,但在结束了中世纪宗教的黑暗统治以后,对人体美的观念影响最大的便是古希腊思想传统了。当时,古希腊尚处在城邦制社会,为应对城邦间的战争,社会需要培养懂政治能打仗的男男女女,著名的法国艺术史学家丹纳描绘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风气:
希腊人这种特有的风气产生了特殊的观念。在他们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这种思想表现在许多方面。——第一,他们周围的利提阿人、加里人,几乎所有邻近的异族,都以裸体为羞;只有希腊人毫不介意的脱掉衣服参加角斗与竞走。斯巴达连青年女子运动的时候也差不多是裸体的。可见体育锻炼的习惯把羞耻心消灭或改变了。——第二,他们全民性的盛大的庆祝,如奥林匹克运动会,毕提运动会,奈美运动会,都是展览与炫耀裸体的场合。
[法]丹纳《艺术哲学》第43—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傅雷译
古希腊时期崇尚人体美对西方的社会风气及整个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今天西方人能够比较开放地健康地对待人体美,基本上是延续古希腊的传统,当然,当今欧美一些人的做法也有不合时宜之处,比如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美国的一些大学生宣称要发扬奥林匹克精神而在校园的操场上举行裸体赛跑,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这种做法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人体美的问题上,宗教的影响不可低估,前面谈到宗教在产生的最初阶段大都与性有关,但发展到后来则往往走向相反的一面,即对性、对人体美大都采取压抑或否定的态度。
在东方中国,主要由儒、道、佛三家构成传统的中国文化,佛家不会推崇人体美,儒家强调“男女授受不亲”、“严男女之大防”,特别要求妇女遵循“三从四德”,言行举止要“笑不露齿、行不露足”,要求女性不要在大庭广众面前“抛头露面”展现自己的美,而道家则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不提倡公开表现人体美,它提倡的是一种含蓄美与朦胧美,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今天中国已进入十分开放的年代,对人体美的提倡与宣扬已开始与国际“接轨”,但传统文化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舞蹈中人体美的态度,所以裸舞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很难在中国立足。
中国人对人体美的态度最有意思的恐怕要数当今仍存在的一个“奇观”:福建闽南的惠安女曾是饱受封建思想压迫和束缚的女性族群,至今她们的地位仍有待改变。惠安女的服装有人给概括为十二个字,即“封建头、解放肚、节约衣、浪费裤”。她们脸部裹着头巾、头载斗笠,即使在室内也不脱掉,然而其腰部特别肚脐周围却是裸露着的,此为“解放肚”,上衣是紧身的,可现出上身的身材,为适应在海边从事重体力劳动的需要,她们穿着宽大的裤子,惠安女的服装用料及色彩十分朴素,但最显眼之处便在于裸露的腰腹上绑着一条制作精美的银腰带,这条昂贵的银腰带有时要倾尽全家的财力才能打造成,这种裸露与着力装饰使腰腹部成为值得炫耀的审美焦点,尽管惠安女没有像西方妇女的服装那样袒胸露背,其实这样的装束却十分性感并具有美感。这表明,对人体美某些部分的禁锢往往会以其他部位的开放作为补偿,真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应当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我们不能轻易以一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人体美的态度强加给另一种文化,也不能要求一种社会完全接受另一种社会的审美标准。这就是人体审美上的文化相对性原则。当然,相对中有绝对,这是我们所曾指出过的。比如当我们看到当今新西兰的毛利人以及太平洋诸岛的美纳尼西亚人,他们在舞蹈中展现的人体就一般人来说只是略显肥胖,而作为舞蹈艺术,他们的人体在我们看来就显得比较肥胖了,但我们认为是肥胖的人体在他们看来却是十分美也十分性感的,在毛利人舞蹈中经常可以看到的男舞者动作是:瞪大眼睛、伸长舌头、双手在裸露的前胸拍打等,这类动作要是出现在我们民族的舞蹈中也许会被当作是不美的,但它们却是毛利人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之一,具有深厚的毛利人文化意味。
文化相对性原则最集中体现在审美标准的差异性上,实际上所有的审美标准都是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当今世界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选美活动所以不能让各国各民族的人普遍满意,就因为在人体美的问题上存在着这种文化差异,当然也还存在人种上的及其他生物性方面的差异,而组织者及赞助者却大都有他们的文化背景及审美口味,企图以一种文化观念用一种审美标准评出让各种文化背景下各人种的人都能接受的所谓“世界小姐”、“世界先生”来,那是不现实的,有时由西方人主导的选美活动也评出了具有东方韵味的美女来,然而往往东方人并不认同,实际上她们只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美人”,与真正的东方美人有时相去甚远。总之,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人种学的生物学的等等方面的差异,在人的美的问题上不可能找到一个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任何审美标准都是相对的,是一种相对中的绝对,这是审美的辩证法。也许我们只能在千差万别的审美差异中找到能为更多一些人所接受的共同的美来,但这“共同美”也不过是为相对多的人所赞赏而已。此谓审美上的“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