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动作类型研究

2.舞蹈的动作类型研究

上一节我们是在整个人体动作系统中,通过将舞蹈动作与其他人体动作、舞蹈动作与其他表演艺术中的人体动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获得舞蹈的人体动作四个主要的特性。这一节我们将在舞蹈内部来分析舞蹈中的人体动作类型。应当说舞蹈既是以人体作为艺术表现的媒介的,那么,舞蹈形态分析的中心就应当是人体动作分析。但是,舞蹈中人体动作千姿百态,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舞蹈其动作各不相同,不同舞种、不同体裁舞蹈以至不同作品中的舞蹈动作都无一相同,要在这千差万别的人体动作中分出不同的类型,而且这种区分还得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而不是随意的经验总结,最关键的问题便在于如何选择最恰当的系统层面以及最恰当的切入角度。

目前为此,对舞蹈动作的类型区分主要有两种切入角度,一种是通过比较舞蹈学的分析,从而对舞蹈动作进行特征提取。比较舞蹈学是将不同种类舞蹈进行比较研究,可进行比较的角度则有很多,大的可将东方舞蹈与西方舞蹈进行比较,也可进行国别间的比较或民族间的比较,比如将中国舞蹈与印度舞蹈进行比较,将中国国内各民族舞蹈进行比较,还可以在中国国内不同地区间进行比较,如南北比较,东西比较等;另一种比较是舞种间的比较,如芭蕾舞与中国民族舞蹈的比较,更小的舞种比较如将中国不同地区的秧歌进行比较。以上这些比较都是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大多与发展研究联系起来,如将中国古典舞与现代创作舞蹈进行比较等。通过这些比较,把供比较的双方或多方舞蹈形态中人体动作特征提取出来,并作为这些不同舞蹈形态中人体动作的典型的特征。在这种比较研究中,最著名的关于人体动作类型差异是芭蕾舞与中国民族舞蹈的差异,这就是“开、绷、立、直”与“拧、倾、圆、曲”这八个字的差异,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在归纳这种差异时略有不同,但基本形态特征还是抓住了。

对舞蹈动作类型的区分第二种常见的方法是先对舞蹈中人体动作进行量化分析,从中归结出一些决定动作的元素,并按各种元素对舞蹈动作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特征的提取和特性的归类。在这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是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拉班通过对人体动作基本元素分析指出,导致人体动作发生的内在冲动便是“力效”,而“力效”则由重力、空间、时间、流畅度这四个“力效要素”构成,这些力效要素通过不同方式的组合可以形成八种动作的基本元素,这就是冲击、抽打、压动、扭绞、点打、弹动、滑动、浮动等。在这基础上,拉班提出了一个“空间协调律”的构想,即他创造了一个正面体的空间,把人体动作在三个方向上的位置及排列秩序纳入这个“动作球体”之中,人体动作在这个20面体的动作球体中不同的运动方式及排列秩序,可以具有不同的表现性。通过这种量化分析,拉班创造了著名的“拉班舞谱”,即不用文字仅用各种符号来记录身体运动的部位、动作的方向、动作所达到的空间位置以及动作延续的时间值及节奏性,还通过一些辅助记号把诸如手中的道具直至眼球的转动都记录下来。

拉班对人体动作所进行的量化分析,使舞蹈中的人体动作分析从传统的定性分析变成相对可操作的定量分析,从而使动作分析成为一门科学,同时也为舞蹈中人体运动形态的定性分析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与前提。有人甚至把拉班的人体动律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大宇宙的规律,而拉班的人体动律学则揭示了人体这一“小宇宙”的奥秘,当然这样的评价多少有点耸人听闻的味道。

拉班根据他的人体动律学理论,归纳出人体动作符号所表现出的两种最基本的“象征性寓意”,即“收获式”与“撒种式”这两种形态,关于这两种形态我们将在下面专门论述。

在拉班之后,对人体动律学分析较著名的有美国现代舞舞蹈家多丽丝·韩芙丽,韩芙丽在她的专著《舞蹈创作艺术》中,虽主要论述的是编舞技巧,但它却需要一整套编舞理论,她在编导理论中分析了舞蹈的“动作性”,也就是“人体动作表现力的范围”,并把舞蹈动作归纳为四个要素,即设计、力度、节奏和动机,由不同的“动机”导致出现不同的动作姿态,她把这些动作姿态归纳为四种类型,即社交型、功能型、仪式型和情绪型。韩芙丽对舞蹈动作姿态的划分,也是在对人体动作进行一定的科学分析基础上进行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人体动作类型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不同方式的比较从而归纳出不同的人体动作类型及其特征,另一种则通过对人体动作的量化分析,从而归结出人体动作类型。前一种方法可以看做是“自上而下”的方法,即定性分析方法,后一种则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即定量分析方法,前一种方法比较宏观,定性分析出的结论容易为人们所理解,故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但由于每个人在分析时选择的层面不同,切入角度不同,因此结论也五花八门、差别很大,有时在同一层面以同一角度切入研究,由于各研究者出发点不同其结论也相去甚远,即使是中国民族舞蹈这一舞蹈理论界热门的话题,目前为止各理论家划分的形态及所归纳的形态特性还有相当大的差别。另一方面,对人体动作的量化分析有时过于专业化,过于繁琐,在实用性方面也受到一定限制。总之,两种研究方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当然,最理想的方法是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互相协作,互相取长补短。资华筠先生在论及由她所创立的舞蹈生态学问题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现代科研实践已经证明,在研究具体现象——不论是自然或社会现象时,孤立地进行分析(分解),再将分析成果简单相加,企图从中引出整体性的结论的做法,很难达到探讨出对象的实质特性和明晰规律的目的。舞蹈是一门创造美感的艺术,美感是高度综合的,对它的分解、测查、计量,更要力避简单化。对于舞蹈形体运动分析,可以也应该进行物理或数学分析,但却不能就此认为把艺术还原为数理化的精确描述就是“科学化”。

资华筠《舞艺·舞理》第16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这段话对我们如何看待这两种研究方法是有启发的。

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对舞蹈中的人体动作分析必须建立在对一般的人体动作的系统研究之上。但是,这项工作是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大型电脑系统模型,拉班开创的定量分析方法也只有通过数字化的电脑分析才能真正走向科学化。同时,对人体动作形态分析已大大超出舞蹈的范围,必须扩展到对人体动作全方位的分析,因此,这又是一项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工作。尽管目前对人体动作的数字化分析已经有人开始着手,但也许离最后完成、特别是达到能在舞蹈教学、舞蹈创作中真正实用的程度,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目前,在对人体动作进行数字化的系统分析未取得较明显成果的情况下,在这本普通的舞蹈美学专著中,本人也只有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来探讨舞蹈中人体动作形态,但本人将不对人体动作形态进行过多、过于琐碎的比较分析,而只是在众多分析角度中选取最能体现人体动作本质特征的角度切入,同时,在特征提取上,也不采用一些研究者的做法,即并列式的特征提取,这种方法是通过某个角度从某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然后提取出数个甚至十数个特征,并列地呈示给读者,这种方式归纳出的人体动作每一个特征单独看似乎都对,但实际上各种特征之间存在着主次关系、包容关系以及交叉关系,它们并非是并列关系。本人的方法是提取最有代表性的两极倾向,因为只有抓取最有代表性的两极倾向,才有可能将所有形态包容在两极之间的连续系统中。

下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舞蹈的形态特性,一是从人体分工角度来探讨舞蹈动作的形态特性,二是从舞蹈动作特点及舞蹈动作所产生的审美意象角度对舞蹈进行类型划分,进而探讨舞蹈动作类型与心理类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