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校辅导员以德育为主业,其职业发展问题不仅是如何提高队伍职业能力和水平的德育内部单一性问题,更是受制于整个中国大学育人体系并与之联通的复杂性问题。因此,应当以整体性、主体性、协同性的视角,从中国大学的属性出发来探讨中国高校独特的辅导员制度。中国大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在于它的“德育共同体”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体现在大学德育实施过程中的目标一致性、主体交互性和集体协同性。目标一致性导向的是价值共同体,体现师生目标信念的统一性,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目标;主体交互性建构的是关系共同体,多元主体在交往理性和交往行为中促成德育价值目标的实现;集体协同性生成的是实践共同体,是大学的多元育人主体协同育人的结果,师生通过集体实践完成德育意义和主体身份的双重建构。
在把握中国大学“德育共同体”属性的前提下,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场域与关系体系对其职业的影响和要求作为研究背景,进一步探讨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是对新时期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新认知和新思考。以突显主体性和协同性为根本特征的职业发展研究范式,通过文献梳理、理论探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对辅导员职业在高校德育共同体中的方位、角色、要求进行定性定位,明确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主体性静态构成和动态发展。在理清“为什么”和“是什么”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怎么样”的现实动态,以破解问题、探讨对策为指向,力求通过“怎么办”的思考,提出解决辅导员在德育共同体中的身份困境、路径困境和生态困境的基本对策。
辅导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可以说是高校德育共同体多元育人主体中的关键主体,他们在其中扮演着学生德育知识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学生自主管理服务的“支持者”和学生自我发展的“成长合伙人”等多重角色,这是对辅导员职业的外在要求。同时,辅导员作为“主体的人”,还有关于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即自身作为主体的人格完善和德性养成,他们是自我潜能的“重新发现者”。达成外在要求与内在诉求统一的过程,就是辅导员理解他们在德育共同体中的责任、权利和规范,并不断克服身份困境、路径困境和生态困境的过程。通过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三位一体”的认同感培育,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突破身份困境,以实现在职业中的稳定发展。通过为辅导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我的发展搭建平台,形成“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辅导员专业发展模式”,促成辅导员从“自在式”专业发展向“自为式”专业发展的超越,突破路径困境,以实现在职业中的长远发展。通过分析科层制协同、沟通性协同、约束性协同、战略性协同四种协同机制的内在关系和运行逻辑,探讨辅导员与德育共同体其他主体的协同育人,构建“基于导师制的团队合作模式”,为推进辅导员个体与辅导员群体间的协同提供模型,增强辅导员参与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和主导性,突破生态困境,以实现在职业中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