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概念的提出
大学是中世纪的产物,最早的大学和现代大学无论在办学的硬件设备(如中世纪大学没有图书馆、实验室等)还是在办学的软件条件上(如中世纪大学“不颁发任何行事一览表”[2]),都存在巨大且显著的差异。但是大学在其发展的几百年间,有一点一直都未曾改变:大学教育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做培养人的工作。换句话说,大学就是根据国家社会的需要进行培养人的活动。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成为千百年来大学发展始终不变的坚守和使命。我国近代大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国高等教育也由此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的新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变化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要求。
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把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作了具体阐释,旗帜鲜明地提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3]。2014年12月28日,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概念,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4]。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5]。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中国办好自己的大学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我国大学的发展道路、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办学功能和办学保障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开辟了在当前的历史阶段,中国大学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的发展境界。新时代中国大学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办学道路、方向、目标、功能、制度等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