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交互性建构的关系共同体

二、主体交互性建构的关系共同体

个人之间总是相互依存的,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组成一定的共同体进行着各种活动”[18],它们所构成的关系共同体的核心特征是多元主体的交往理性和交往行为。德育价值总是以一定形式的主体间关系表现出来,它在本质上是价值主体的需要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的需要”与德育属性即“满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的属性”[19]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总和。建构德育共同体必须认识其关系共同体的实质,基于多元主体之间的交往互动和交往理性,构建全员育人体系,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关系达成德育价值目标的实现。

(一)主体间形成积极对话、持续反馈的交往行为

德育是以特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过程。传统德育局限于工具理性的思维,受到“主体—客体”实践结构模式的影响,以对象性思维的方式,把德育过程看成是教师(主体)对学生(客体)施教的过程。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观念支配下,课堂教学成为传统德育开展的基本途径。这其实是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单方面的主体性,却忽略了学生在自身道德形成发展中的主体性。然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是具有主体选择性的,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以及接受多少,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的。以德育共同体的视角来审视高校德育的中国道路,需要在对传统德育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把对话和交往看作是师生主体德育开展的有效途径,强调人的道德是在交往与对话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同时又通过实践得到检验。

交往实践是德育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德育最终要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以及个体道德社会化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必须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师师间等各级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来实现。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是“主体—主体”遵循有效性规范,通过语言的交流获得相互理解、共同合作的交互性行为,交往行为的目的是达到主体的理解和一致,保持社会有序化、合作化、一体化。“交往行为的实质是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的对话的关系”,它的核心是“让行为主体之间进行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诚实的交往与对话,在相互承认基础上达到‘谅解’与合作”[20]。现代德育是师生主体间在遵循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开展积极对话、持续反馈的交往行为,尤为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个体间的交互性。这与共同体倡导的多主体理念相吻合,共同体“所倡导的公共精神是基于成员的个体精神得以张扬的群体精神”[21],个体的主体性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德育共同体的理念突破了传统德育单一主体的桎梏,转向现代德育多元主体的向度重构,形成多元主体交互的关系共同体,德育过程就是按照德育目标组织起来的主体间教育性交往活动。德育共同体的主体构成涉及个体层面的教师和学生以及群体层面的不同群体,他们都是具有独立自主性、主观能动性的德育主体,通过积极对话、持续反馈形成交往关系,由此推动德育共同体的发展。在这种交往模式中,主体的吸收和沟通尤为重要,因为吸收是主体自己对自己的反馈,是主体自我教育和道德内化的过程,而沟通是主体自己与其他主体的交互,交互包含反馈以及新的吸收,还产生了思想的输出与接受。这个过程是主体间产生思想碰撞与心灵交流的过程,在持续交往互动中推动德育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在交往关系中构筑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体系

交往实践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直接或者间接进行的相互作用、交流、理解以及沟通的活动,具有主体性特征,交往在本质上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实现的实践关系。客观物质世界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实践发生的现实基础,“生活世界是人们生活在其中并且不断发生生产和交往行动的场所,没有主体的人的交往实践,就没有生活世界”[22]。因此,人的交往行为总是基于特定的现实境域展开的。德育作为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也是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的,同时又不断影响和改造生活世界,德育的目标也是为了引导人们在生活世界中过有意义的道德生活。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开放性也使德育不再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延伸到课堂外、实践中、网络上,显示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作用;德育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教材上的道德知识,高校科研、文化、师生间的交往经验等都成为德育的内容,构成丰富的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等德育资源;德育的方式也超越课堂讲授的单一性,走向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倡导,中国大学事实上正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德育共同体。

在这种关系共同体中,无论是德育内容还是德育途径抑或是德育方式,都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有相对独立的主体和主体间对话的方式,能够相对独立地不断走向完善。比如课程育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对知识的“教学—吸收—反馈—教学”的交往实践中,将思想道德知识吸收、反馈、内化、外化的过程,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育人体系。但是它们又是彼此关联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并不是互不相关的孤立存在。比如课程育人与网络育人的结合,是借助网络育人的载体,将课程内容通过更为丰富的形式呈现。主体以共同体的理念,通过在不同育人体系中的交往,构成多元化的德育场景,有利于消解当前高校德育的“中心—边缘”结构,突破各自狭隘的利益局限,实现整体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