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一致性导向的价值共同体
价值共同体以价值观和信念为“黏合剂”,将不同的个体凝聚到一起从事共同的事业,它的核心特征是共同体内所有成员目标信念和价值认同的一致性。中国高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指向,具有共同的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和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从而成为事实上的价值共同体。在价值共同基础上建构并完善德育共同体,体现的是高校举办者和师生目标信念的统一意志,反映的是师生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目标及其价值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是中国高校的特色所在,也是德育共同体成长之基。
(一)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立场
世界各国的大学虽有普遍性特征,但又因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的不同而各具特殊性,大学的价值目标体现了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教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德育以培养学生的“德”为根本,“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4]。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倡导。这三方面的价值目标是高校德育的基本遵循与根本原则,体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上的根本一致性。
中国高校是德育共同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德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认同作为核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认同的教育功能、整合社会意识的引领功能、凝聚社会共识的整合功能以及壮大主流舆论的宣传功能,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并由此形成强有力的价值共识和奋斗动力。这种基本的价值认同是促使共同体成员集体践行价值目标的动力源泉,它使共同体成员超越了狭隘的群体意识,彼此间形成紧密的价值共同体。
(二)基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目标
德育共同体与原始意义上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不同,它以成员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为标志。“共同体成员所持的价值观、情操和信念,它能够为使人们凝聚于共同事业提供所需要的‘黏合剂’。共同体中心统管对共同体有价值的东西,提供指引行为的规范,并赋予共同体的生活意义。”[15]共同的价值目标是德育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德育最基础、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共同的价值目标有利于凝聚不同的个体,强化成员的共同体意识,并促成成员的共同决策和一致行动,成为共同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德育共同体的价值目标既体现它的个体成员对道德规范与德性提升的需要,反映他们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对个体成员具有导向思想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规范道德行为等价值作用。同时,它也指向德育共同体对实现所有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指向个人的至善和德性的获得。德育共同体关照每个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个体目标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扩展从而达到“类”的共同发展[16]。
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正如教育大师纽曼所言,大学的真正功能就是要“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大学的存在是作为‘达到伟大而平凡的目的的伟大而平凡的途径’,是塑造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17]。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来说,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它一时的规模和数据,而要以历史的视野、以长远的眼光,看这所大学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才,看这些人才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中国大学承担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培养人才的特殊使命,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评价大学办得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目标,中国大学正是基于“立德树人”的基本价值目标形成并发展德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