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德育共同体的走向
(一)从“参与”到“认同”:主体价值选择的转型
主体对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是德育共同体的内在本质,它尤为强调主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体现主体间的价值共识和责任共担。德育共同体的不同主体将促进客体发展作为共同目标,也是自身职业发展的目标追求。不管是管理队伍还是教师队伍,不管是辅导员还是学生自身,他们的价值目标都是同一的。他们共同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成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不同主体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培养德性修养的过程。
在今天的高校,没有人会否认“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人会否认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是否每个教职员工都能从“育人”角度出发,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进而引导学生,现实中似乎仍然存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孤立化的认识偏差,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不能很好地融为一体的“观念错位”现象。仍然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职责,是辅导员的任务。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偏差,使高校的某些育人主体往往被动地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显然与德育共同体的理念相违背。
当代大学生是一群极具变动性、可塑性的主体,他们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有时候甚至更加注重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也会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关系的行为选择上存在某些误区。因而需要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共同参与,从方方面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形成德育共同体主客体深层互动的良性关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每个育人主体都认识到自身在学生培养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在相互沟通、交流过程中不断充实主体性,并自觉地将这种认同付诸学生培养的实践中。
(二)从“规范”到“专业”:主体目标选择的转型
德育共同体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强调设立既严肃又宽松、为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并能够在运行中将这些规范内化为师生的心理需要,使师生执行的主体性水平较高。一方面,各支育人队伍按照既定的规范履行各自的育人职责;另一方面,对于个体而言,他们也要思考职业的特色所在,以保持职业生命的永久性。
而主体的不可替代性对个体的主体性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参数。如果主体缺乏特色,就容易被替代。显然这种特色是建立在专业化的基础上的,如果经过专业化的锤炼,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甚至是“独特技能”因而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职业稳定性才可能逐步提高。而且这个过程本身蕴含了主体自身的德育认知发展过程,从规范到专业的主体目标选择,体现的是主体间的同步成长与发展。同时,这种要求也和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有了更高层次的标准,以往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与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当前,学生群体已经“演化成为一个与中国互联网23年的发展历程相伴相融、相濡以沫的95后”,这个被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称为“正处于人生成长的‘灌浆期’”的群体,“也同样每日被互联网的各种信息‘灌浆’”[35]。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可以说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群体的成长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应对知识的更新和提升、学生群体的变化和发展,如果对一般的专业教师表现出必要性,那么对德育工作者而言更应具有迫切性。这是占领思想的重要前提,也是实施主导性教育、有效地解决学生各类问题的关键。德育共同体的主体要实现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推动学生作为发展者的发展,就要实践“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自身建设。建设的着力点是转向专业发展,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如果大家都仅仅停留在规范型操作阶段、经验型发展阶段,而不能积极、主动地推进专业发展进程,那么它的职业生命就会萎缩,失去这个职业本身存有的价值,甚至被其他职业所代替。
(三)从“合作”到“协同”:主体行为选择的转型
德育共同体强调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在互动中形成协同的整体效应,推动共同体向前发展。高校构建德育共同体就是要形成合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对于“培养什么人”在宗旨上的一致认同,并不表示在“怎样培养人”的过程中,多个主体构成的多种力量(包括学生自身的内驱力)能够完全协同,促成1+1>2的整体协同效应。多个主体在“怎样培养人”的交互作用中,他们的关系和权重如何,直接关系到共同体的作用发挥程度。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天然属性和筑魂工程,是高校全体成员的共同使命和责任担当。但是客观地说,现实中高校内部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同频发力、同向同行上还存在差距。管理队伍受制于科层管理体制固有的垂直型、封闭性特性,很难突破本位意识、局部意识,很难主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力;教师队伍在课堂上的育人和其他队伍在课堂外的育人也没有形成彼此有效的关联,往往造成学生接受教育的“边际效应递减”。当前,各个主体虽然能够针对具体的某项工作任务形成合作共同推进完成,但是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没有形成应有的协同育人、同频发力,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针对性不足、实效性不强。
合作是各个育人主体相互配合,一起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强调分工。而协同基于合作,又超越合作,它更为强调各个育人主体就实现共同的目标进行主动设计、共同推动工作,达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按照历史演进的逻辑,协同大致可以概括为“协作—合作—协同”几个阶段。在具体的工作程序中,将工作分解在不同的人员或者不同的时间进行,就是“协作”;随着工作分工与协作的精细化,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和节约劳动消耗,使不同的工作在时间上有更好的衔接,在分工的量的搭配上更加合理,就有了“合作”的要求;而随着外界对工作的要求提高,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仅仅靠提高工作效率已不能满足外部需求,所以就出现了“协同”的要求,要求人们更加关注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并能够创造出新的工作业绩。在学生眼中,不管是专业教师还是管理人员,抑或是辅导员,都有“老师”这个共同的称谓,每个老师都是学生成长的“教科书”。因此,这些群体间如果能够形成同频发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格局,势必能够形成1+1>2的整体协同效应。
【注释】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4]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1).
[5]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新华社评论员.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0/21/content_5233437.htm,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7-10-21.
[7]张藩,余光.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44.
[8]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9]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10]刘克.德育知识词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100.
[1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54.
[1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316.
[13]檀传宝.“德”“育”是什么? ——德育概念的理解与德育实效的提高[J].中国德育,2016(17):34.
[14]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 国无德不兴[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24-24975911.html,人民网,2014-05-05.
[15]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8.
[16]“类”概念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参见:贺来.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哲学研究,2016(8):4.
[17]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
[18]宁克强,魏茹芳.人类文明的呼唤: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审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97.
[19]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5.
[20]郑召利,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
[21]王作亮,伏荣超.建构乡村学校学习共同体[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7.
[22]黄鹏红.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对道德教育意义的探寻[J].社会科学战线,2008(7):274.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4]冀学锋.当代高校德育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91.
[25]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1.
[26]王海燕.实践共同体视野下的教师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29.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29]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分析——高等教育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系统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49.
[30]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
[31]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2.
[32]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09.
[33]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10-118.
[34]转引自: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38.
[35]冯培.思想政治教育该如何面对今天的95后[J].北京教育(德育),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