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辅导员专业化”到“辅导员专业发展”的转向
(一)辅导员专业化与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关系
辅导员专业化与辅导员专业发展是两个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专业化强调的是辅导员群体外在的专业性提升,专业发展更为强调辅导员个体内在的专业性提高。两者的区别体现在:目标价值上,专业化强调职业的社会意义即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待遇等,专业发展强调职业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即辅导员职业的不可或缺性;对象属性上,专业化是提高辅导员职业社会地位和待遇的上移,体现群体的发展观念,而专业发展注重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注重个体德育能力水平的提高;支持范围上,专业化主要依托外部支持和认可,需要外界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而专业发展强调个体的自主发展,是个体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内在品质的提高;发展驱动上,专业化是社会地位、职业荣誉、职业待遇的提高,体现的是被动发展,而专业发展强调自身德育工作能力水平的提升,是辅导员基于自身发展需求主动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
无论是群体的专业化还是个体的专业发展,都是长期的发展过程,贯穿在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和辅导员个体专业生涯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表现为辅导员专业知识不断增加、专业能力不断熟练、专业信念不断增强的持续发展过程。群体的专业化是由个体的专业提升所决定的,它为个体专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辅导员专业发展是提高辅导员专业化程度的根本途径,辅导员专业发展程度越高,职业专业化的程度就越高,也就更容易获得社会对辅导员地位的肯定。
(二)辅导员专业发展的主体建构
综合上述分析并参考“教师专业发展”[11]的概念界定,我们认为:辅导员专业发展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规定的培训,而是辅导员自己领导的、对自身发展有相当强烈的自主意愿和选择,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学习时间、内容、形式、考核办法等,同时也有机会参与专业发展的设计。这里突出的是辅导员对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将辅导员视为自身发展的主体。
可以从“主体层次”的视角来建构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层次,将其分为“经验主体”“认知主体”“价值主体”“审美主体”。“经验主体”层次是指辅导员根据自身工作实践自主建构专业;“认识主体”层次是指辅导员自我在对客体反映中表现出自主建构专业实践的理性水平;“价值主体”层次是指辅导员自我对专业认同、专业使命的建构水平,辅导员对这个职业高度认同,并视之为终身追求的专业使命;“审美主体”层次是指辅导员对专业认同和专业使命的实现过程中体验专业幸福的意义的建构水平。由此可以将辅导员分为相对应的几种类型:
“经验主体”层次对应“经验型辅导员”,是在工作中结合职业要求,通过事务管理、活动设计和组织协调,不断积累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工作经验,实现“能够胜任辅导员的工作”。“认知主体”层次对应“研究型辅导员”,是在积累实践经验基础上将实践经验升华为工作理论,探索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并遵循规律开展工作,形成认识框架,同时具备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研究技巧等素养。“价值主体”层次对应“学术型辅导员”,是高度认同辅导员职业的专业维度并主动建构多重角色,展示专业引领、专业服务的身份价值,同时具备对工作开展研究的学术规范、学术能力和学术追求。“审美主体”层次对应“专家型辅导员”,是在“价值主体”层次上的升华,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最高层次,体现的是辅导员作为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的统一。在专业发展的主体建构过程中,辅导员自主发展和外部驱动是有机结合的。一个辅导员要在专业上有更好的发展,既要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即内部驱动力,也要有外部政策和高质量的培训等各个方面的支持保障。如果缺乏自我发展的愿望,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必定是低水平的;而缺乏外在的支持,仅靠辅导员个人的摸索和学习,也同样难以实现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