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突破辅导员在德育共同体中的生态困境

第七章 协同育人:突破辅导员在德育共同体中的生态困境

本章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辅导员职业角色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破解由此造成的生态困境? 辅导员职业发展既要考虑自身选择等问题,也要考虑与德育共同体其他主体间的协同问题。围绕于此,本章的基本观点沿着以下逻辑展开。

1.德育共同体强调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在交互理性和交往行为中形成协同的整体效应,在多元主体的集体实践中推动共同体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绝不是唯一力量。我们要改变过去从一个主体(辅导员)或者多个主体(辅导员+学生)局部着手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思考德育共同体各主体如何实现协同育人的问题。

3.协同的现实壁垒主要是受制于顶层设计层面整体性构思不足、各个主体间协同的动力不强、协同推进中的制度性保障缺乏、主体育德自觉的激励不够。

4.科层制协同、沟通性协同、约束性协同以及战略性协同,构成了德育共同体各主体间协同的分析框架。就辅导员单一主体而言,也要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协同问题,通过建立基于导师制的团队合作模式,形成辅导员职业发展共同体。

本章主要想解决德育共同体多元主体协同的生态困境问题,构建良好的辅导员职业发展生态。

辅导员职业发展除了要思考辅导员主体对职业发展的共性认识即思考职业发展的基础和路径之外,还要思考辅导员在整个德育共同体环境中的发展问题。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事物发展的“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高校德育共同体是关系共同体,多元主体间的关系处理是关乎共同体发展态势的主要矛盾,即共同体内各个主体间的协同问题,是每个主体如何围绕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的问题。

德育工作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众多资源、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密切配合。德育共同体是开放的生态系统,它标志着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的、集体的或者合作的效应,客观上要求成员发挥各自的自组织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合作、配合、互补、同步的协同效应。然而,传统的德育工作更多地建立在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和僵化的科层式组织基础上,存有“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调的是各自工作的重要性,各个部门的工作界限比较明显,对整体的重视却显得不足,缺乏协同配合的理念主导以及积极有效的协同行动,往往导致各自为营、缺乏协同的现实困境。这种现实困境直接影响到德育作用的发挥和德育目标的实现。紧紧抓住“协同育人”的主要矛盾,是高校德育共同体高效地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自组织的形式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