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认同的内涵与特征
职业认同(occupational identity)是20世纪中叶诞生的心理学专有名词,在早期研究中也有称作事业认同(career identity)、专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等,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表述。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以美国著名职业教育专家霍兰德(Holland,1959)为代表的研究学派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认识自我和认识职业环境后的一种结果,职业认同与工作环境的最佳匹配导致工作成功和个人满足。摩尔与霍夫曼(Moore&Hofman,1998)等人从向心性、价值、协调性等角度进行定义,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角色的重要性(向心性,centrality)、吸引力(性价或价值,valence)、与其他角色的融洽性(协调性,consonance)所作的总体评价”[3]。沃尔克曼和安德森(Volkmann&Anderson,1998)认为职业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职业者的人格自我形象与其必须遵循的角色之间形成动力平衡的过程,与角色、自我、职业自我、自我形象、自我人格等有高度相关性。迪尔保夫(Dillabough,1999)认为职业认同不是固定的或预先决定的,它与职业者的自我有关,是职业者在对自身语言、行为、社会情境和环境相互关系的解释与归因中引发的。
相对而言,我国对职业认同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晚,研究者们对职业认同的定义也有多种表述。魏淑华(2008)认为,职业认同是与特定的职业特征联系在一起的,由个体建构的、动态的自我认知,其中教师职业认同主要包括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期望、职业意志和职业价值观六个方面。汤国杰(2011)将职业认同视为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沈红(2012)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肯定性评价,是个人在内心肯定所从事的职业具有价值和意义,并从中获得收获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显然,学者们对职业认同内涵进行界定时,所选取的着力点是有差异的。但是不同研究也有一些基本共识,都强调:职业认同的关键点在于“认同”;认同是人们对自身同一特性的意识或内在界定,是相对的现象,并不是个人固定不变的态度;认同是在主体内部发生、发展并受到环境制约的过程;职业认同是人们对于特定职业的意识或内在界定,是变化的、动态的过程。
职业认同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并维持一种强烈的职业认同是评判教师的专业性和把他们与其他工作者区别开来的重要依据”[4]。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积极感和肯定性评价,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性质、基本价值以及主要规范的认识。由此我们也可以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做出如下解释:辅导员职业认同是指辅导员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辅导员职业做出的肯定性评价,这种评价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其中,自我和反思是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基本要素,辅导员通过自我反思将个人经验和社会期望结合起来,形成他们作为辅导员的自我形象。
与此相应,辅导员职业认同呈现出动态性、双重性、主体性、多样性等特征。一是动态性,表明辅导员职业认同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辅导员职业发展是终身学习的过程,伴随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始终,是辅导员对“我是谁”“我为什么属于这个群体”和“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不断审视。二是双重性,表明辅导员职业认同内含辅导员个人和外在环境两个方面。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并不是单一的,德育共同体主体的价值选择从被动“参与”转向自觉“认同”,高度认同党和国家赋予辅导员职业的职责使命,并能够在共同体分工中表现职业专业化的行为。这些外在期待和要求会对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形成产生影响,但辅导员有他们自身对职业价值和职业意义的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职业外在期待和要求的回应。三是主体性,表明辅导员在其职业认同形成过程中具有主体能动性。“职业的自我形象反映出教师认为他必须扮演的各种社会给定的角色平衡”[5],这个平衡形成的过程就是职业认同的过程。认同形成的过程具有辅导员个人的独特性,是辅导员在职业认同过程中的主动行为。四是多样性,表明影响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辅导员个体的内部因素,也有社会的、文化的等一系列外部因素。它们都会对辅导员的自我判断力产生影响,进而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产生多面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