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并接受在德育共同体中的“引导者”角色
辅导员是学生对德育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在学生成长中为学生道德知识的习得提供“脚手架”,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形成“约束力”,为学生的人生发展规划提供“方向盘”,最终实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很多人都认为,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确实很难做到,尤其是许多辅导员普遍反映存在“本领恐慌”的压力。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说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和主动学习的品质。从这点上来讲,肩负“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职业,天然地蕴含着“人生导师”的特质。因为对学生而言,在自己成长的每个关键时刻,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有用的意见,这个老师就可以称得上自己的“人生导师”。如此说来,辅导员支持学生自我管理服务、推动学生自主发展的工作实践,就是在履行着“人生导师”的职责。辅导员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将每一步工作做好、做细、做到令学生满意。
第一,“引导者”的角色体现在辅导员工作的长度上。辅导员工作是全程性的工作,伴随着学生一生的成长。辅导员对学生的关注是全程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关注。比如,浙江大学辅导员打造了“新生养成教育”慕课(MOOC)课程,由辅导员录制在线课程供大一新生入学前在线学习。这些课程将校史校情、学业支持、心理健康、生涯发展、系统保障等内容,以15分钟短视频辅以测试题或选读材料的方式呈现。大一新生在收到学校录取通知书时就会收到该课程学习的相关资料,在完成所有内容的学习后可获得0.5个学分。通过这一实践帮助大一新生了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对未来形成初步规划,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入校前就能够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关怀。而学生毕业以后,辅导员的工作也并未停止,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校友导师等平台为辅导员与学生的长期联系提供了保障。
第二,“引导者”的角色体现在辅导员工作的宽度上。辅导员工作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角角落落。辅导员是学生的思想导师,既要引导学生确立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又要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是学生的心理导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熟悉学生常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辅导员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从中学“依赖性”学习向大学“独立性”学习转变,指导学生从课堂理论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过渡,帮助学生增强专业认同和学习热情,营造优良学风。辅导员是学生的生活导师,通过宿舍文化建设培育学生在宿舍小社会的公共伦理精神,培养学生在宿舍大家庭的特殊亲缘和共同气质,将有形的德育教育转化为生活教育中的无形浸润环境。辅导员是学生的职业导师,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个性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就业观、择业观教育。
第三,“引导者”的角色体现在辅导员工作的高度上。辅导员工作的引领价值在于,辅导员能够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去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形成与国家社会要求相一致的道德品质并外化为个人行动,做到知行合一。辅导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是坚定的,共筑中国梦的愿望是迫切的。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会更加注重尊重教育规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探索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让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