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基本定位

第二节 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基本定位

辅导员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自治的发展,发展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更是教师作为主体,能动、自觉、主动、可持续的建构过程”[12]。教师专业发展以教师自身发展为价值取向,体现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辅导员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一样,从本质上来讲也是自主发展,是基于辅导员个体自我的、主体的、自觉的发展,倡导的是辅导员本身力量的承认和释放,使辅导员职业在获得话语权的同时向相对独立自主的方向运行。从实践来看,过去那种追求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地位和追求集体向上流动的专业化目标,并没有取得十分令人满意的结果,甚至招来一些质疑。所以,我们强调要从辅导员自主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是专业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专业发展自主是专业人员的必然要求。辅导员专业发展自主意味着辅导员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它不仅包含辅导员可以依据专业知识和技能自由开展相关工作,也包括辅导员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订立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计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同时将目标计划付诸实践。

人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在”发展和“自为”发展两个阶段。亚里士多德认为,“自在”是潜在的、固有的、尚未发展的层面,“自为”才是展开的、可能的和超越的阶段。[13]目前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多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自发性行为,辅导员凭借实践经验而非基于专业角度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显然不符合德育共同体对主体行为的要求。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机制主要依托外部形塑的培训体系和刚性推进的政策体系,辅导员多是被动、盲目地适应外在要求如国家政策规范、高校制度的约束,被动地跟从一种希望并要求向专业化发展的态势,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自在式”发展。从根本上来讲,辅导员专业发展需要实现从被动的、无意识的“自在”阶段,向自觉的、能动的“自为”阶段的内在超越。辅导员要从本质上认识到自身在德育共同体中的关键主体地位,主动、自觉地参与德育共同体的建构和维护,积极、有效地行使发展自主权,从根本上培育起坚定的职业认同,实现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