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为式”专业发展

二、“自为式”专业发展

人的“自为”发展是人存在和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该阶段都将发挥出来,人有了从“要我发展”转向“我要发展”的主动诉求,开展主动思考自身发展问题并付诸行动。这也符合德育共同体对挖掘主体自主性的要求,主体的价值选择、目标选择和行为选择都从“要我怎样”转向“我应该怎样”的主动转变。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和教育生活中表现出追求有所作为的积极状态,开始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不断思考如何提升专业化工作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引导支持学生成长,这就是作为具有社会性的辅导员职业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即“自为”的存在。“自为”状态下的辅导员开始意识到自身发展需求与需求得到满足之间的矛盾,期望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自我改变与教育环境的统一。也就是说辅导员不再满足于现阶段的发展,不再受“自在”的规约和束缚,而是自觉认知在德育共同体中的关键主体地位,适应德育共同体发展的需要,打破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主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从“要我发展”转向“我要发展”,成为自我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者。

首先,“自为式”专业发展体现了辅导员发展需求和发展愿望的内在性。辅导员的自我发展需求和愿望是内在的,基于辅导员个人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追求愿望和目标而产生。就本质而言,辅导员“自为式”专业发展是内源性发展,这种动力来自辅导员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对工作的思考和对自我的要求,是辅导员实践个人人生价值的过程。

其次,“自为式”专业发展体现了辅导员专业发展内容的个体性。专业发展是辅导员个体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展现,每个辅导员的专业发展都是根据个人的特点、兴趣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辅导员专业发展中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都是由辅导员自己探索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辅导员是自身发展中专业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不再单纯接受普遍适用的“规律”或者发展模式,而是转向结合自己兴趣特征的更具个性化的发展。

再次,“自为式”专业发展更强调辅导员个体的自觉能动性。它不仅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认识和意识,还是超越表象和浅层的、内在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适应。辅导员通过“自由选择”积极追求和实现这种“自为”的境界,有意识地、自觉地追求自身作为主体的意义,从而显现自我内在发展的本质。这个过程是辅导员从已有的德育知识意义建构向新的德育共同体目标建构的实践过程。“自为式”专业发展实际上是辅导员意识到自己职业成长过程中“要专业发展”,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制度参与的客体,朝向“我要发展”“我要成为专家”“我要展现专业水平”的主体意义建构。这样的辅导员,可能会随身带一本笔记本,记录自己最近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最近想研究的课题,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而确定自己的行动计划,还会主动寻求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对同样课题感兴趣的合作伙伴,安排专门的时间阅读有关资料、反思工作实践,并将这些内容写下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