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经典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至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一至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江泽民文选(第一至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学术著作

[1]埃米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渠东,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3]奥尔托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白永生.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思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5]贝静红.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6]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陈代军.协同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4.

[8]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9]陈尚志.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0]陈霞.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程文晋,付华.管理视域内的自我教育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1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3]丁元竹.走向社会共同体——丁元竹谈社会建设[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14]杜向民,黎开谊.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5]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6]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7]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8]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9]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0]管向群.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1]贺金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22]贺来.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3]赫尔曼·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4]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5]胡必亮.关系共同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6]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7]黄俊伟.过去的大学与现在的大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

[28]霍晓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标准与开发: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9]冀学锋.当代高校德育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30]江沈红.高校辅导员教师身份内涵及身份实现路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3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33]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刘新芝,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34]李冬梅,孙祥.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35]李洪波.基于演化视角的高校辅导员管理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

[36]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7]李茂森.教师身份认同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8]李清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机制与路径研究——兼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教育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9]李伟,宋长生,孙登林,徐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40]李忠军.高校辅导员主体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41]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2]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3]罗森邦.政治文化[M].陈鸿瑜,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

[4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5]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6]孟繁华,张景斌.和谐共生: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7]宁克强,魏茹芳.人类文明的呼唤: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审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48]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9]潘开灵,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0]彭庆红.失调与变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51]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2]戚磊.职业之路: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

[53]漆小萍.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54]丘进,卢黎歌.机制·创新·长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55]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6]任少波.辅导员: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力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7]任英杰.知识管理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58]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9]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60]余家淮.共产党人的人际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1]佘双好.辅导员如何开展科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3]宋改敏.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生态环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64]宋萑.教师专业共同体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5]孙晨红,张春宏,王睿.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成长[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6.

[66]唐德武.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

[67]滕利荣,孟庆繁.开拓创新 协调发展: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68]瓦尔特·吕埃格.欧洲大学史(第一卷)[M].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69]王枬.教师发展:从自在走向自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0]王海燕.实践共同体视野下的教师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71]王旭东.师生关系的理论和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72]王运武.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3]王作亮,伏荣超.建构乡村学校学习共同体[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74]翁铁慧.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5]吴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76]吴增强,沈之菲.教师生涯中的心理成长[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77]熊德明.冲突与调适:社会转型中大学教师的角色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卷)[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9]燕良轼.高等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80]严中华.大学生自我管理技能开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81]杨鼎家,张小冰,杜正梅.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素质修养[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

[82]杨建义.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3]杨玉,贾鹏.引航高校辅导员准入、培养、考核、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

[84]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5]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86]曾健,张一方.社会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7]曾昭皓,李卫东.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反思与建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8]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9]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0]张大均,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1]张藩,余光.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92]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3]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94]张宁俊,朱伏平,张斌.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理论与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95]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6]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7]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8]赵建新.人本管理(第2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99]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0]赵睿.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101]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2]郑吉春.协同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03]郑琦.论公民共同体:共同体生成与政府培育作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104]郑召利,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5]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06]郑永廷.郑永廷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107]周良书,朱平,俞小和.中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8]周小民.协同教育初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09]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10]佐藤学.学习革命的愿景:学习共同体的设计与实践[M].黄郁伦,译.新北市:遇见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

学位论文

[1]曹威威.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2]陈正芬.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杜婷婷.“80”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4]高光.教师专业发展:外部驱动与自主发展之间的关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5]龚春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翰爽.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的名师工作室运行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7]韩泽春.基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教育知识管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8]何登溢.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9]何萌.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建设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10]黄洁.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11]李超逸.系统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协同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3.

[12]李洪波.基于演化视角的高校辅导员管理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0.[13]李鹏.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14]刘世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4.

[15]马英.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16]史仁民.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17]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18]孙凡建.论德育共同体的建构及其走向[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5.

[19]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0]杨亚庚.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21]叶绍灿.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

[22]于兰.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3]岳娟娟.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模型的研究——以军医大学为例[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24]张立鹏.应然·实然·适然: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三维考量[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5]张明志.基于团队角色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提升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26]张淑梅.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7]赵海丰.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4.

[28]赵健.学习共同体[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9]郑晓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30]周广军.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1]朱铭.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32]朱晓红.高校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期刊论文

[1]白宏太,龚建社.克拉玛依:构建德育共同体[J].人民教育,2011(17):24-28.

[2]白显良.论高校辅导员人生导师的角色定位[J].高校辅导员,2016(2):3-7.

[3]曹琨.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学理支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81-82.

[4]陈静.语用身份:辅导员身份研究的新视角[J].江苏高教,2017(12):64-67.

[5]陈睿.儒家“教学相长”思想与当代教师专业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11-12.

[6]陈先哲.大学教师发展:研究进路与研究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17(3):80-86.

[7]陈勇,朱平.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现实与未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95-101.

[8]程建坤.功利与自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异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89-92.

[9]戴锐,肖楚杰.职业社会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再定位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105-112.

[10]范瑞雪.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思想的哲学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6):85-89.

[11]方蓉.论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移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17-18.

[12]房玲.近三十多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概括[J].江苏高教,2014(5):44-46.

[13]冯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8(3):28-32.

[14]冯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18-23.

[15]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4-9.

[16]冯培.思想政治教育该如何面对今天的95后[J].北京教育(德育),2017(1):7-8.

[17]冯培.协同性、针对性、感受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三个重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51-53.

[18]付晓玲,徐东辉.论“立德树人”思想内涵的传承及其哲学意义[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7(4):6-11.

[19]甘均良.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的价值功能及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5):82-83.

[20]龚放.大学“师生共同体”:概念辨析与现实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6-10.

[21]顾凌云.大学共同体的定位与大学特色[J].大学(学术版),2010(8):23-28.

[22]韩春红.亦师亦友之惑: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提升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5):30-35.

[23]贺来.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哲学研究,2016(8):3-9,128.

[24]黄炬,刘同舫.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超越性[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0):27-31.

[25]黄鹏红.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对道德教育意义的探寻[J].社会科学战线,2008(7):273-275.

[26]黄婷,王永贵.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世界秩序的话语表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5):168-174.

[27]黄云明,窦星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哲学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73-39.

[28]纪敏.期待视野下高校辅导员群体专业发展困境及路向[J].教育评论,2017(8):110-114.

[29]靳玉军.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知识基础及其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8(3):78-81.

[30]金文斌,邹斌.整体性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68-70.

[31]孔伟.哲学视域中的共同体理论——兼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88-97.

[32]兰海涛,魏星.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结构、培养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5):42-44.

[33]兰岚.论高校辅导员的实践智慧[J].思想理论教育,2018(1):91-96.

[34]李保强,薄存旭.“教学相长”本义复归及其教师专业发展价值[J].教育研究,2012(6):129-135.

[35]李初旭,栗蕊蕊.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内在规律与支持路径——以上海市高校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3):66-72.

[36]李力.“回到大学本身”:基于学术共同体重构大学与社会之关系[J].现代教育论坛,2017(1):43-49.

[37]李茂森.从“角色”到“自我”——教育变革中教师改变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22):56-59,78.

[38]李明忠.高校优秀辅导员的群体特征与职业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6(3):68-75.

[39]李元元.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15(24):16-19.

[40]李忠军.关于高校辅导员本质的几点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64-168.

[41]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97-101.

[42]梁继峰,吕莉媛.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122-124.

[43]梁丽英.论“教学相长”内涵发展及对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41-44.

[44]梁树发.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59-63.

[45]刘宏达,潘开艳.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及其实践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115-119.

[46]刘淑英.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7):62-65.

[47]刘欣堂.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7):65-67.

[48]刘在洲.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历史溯源与现代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4-86.

[49]刘志侃.高校德育结构类型的价值向度与构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0-94.

[50]卢乃桂,陈峥.中国内地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权力关系与教师领导[J].复旦教育论坛,2008(5):61-66.

[51]骆郁廷,陈兴耀.论以行导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14-119.

[52]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34-38,48.

[53]吕成祯,任少波.德育共同体:内涵、特征与时代使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41-46.

[54]吕素香.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基于北京12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6):162-168.

[55]马成瑶,蔡金淋.关于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两支队伍协同工作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7):89-93.

[56]欧炯明.关于自觉性和自发性范畴[J].云南社会科学,1999(Z):35-39.

[57]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5-8.

[58]彭庆红.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8-152,156.

[59]彭庆红.组织主导型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模式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2(8):101-104.

[60]邱柏生.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老议题和新意境[J].高校辅导员,2017(4):90-94.

[61]佘双好.关于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22-26,43.

[62]沈晔.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特点及支持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9):95-101.

[63]沈晓海.立德树人中心环节与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J].高校辅导员,2018(1):39-44.

[64]石春梅.共享式德育内涵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71-74.

[65]孙建.论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及实践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70-71,77.

[66]檀传宝.“德”“育”是什么? ——德育概念的理解与德育实效的提高[J].中国德育,2016(17):31-35.

[67]唐玉光.试论教师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2(7):61-62.

[68]涂丽平.高校德育共同体建设的生态路径选择——来自怀特海和杜威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4(06):201-205.

[69]汪锦军.构建公共服务的协同机制:一个界定性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2(1):18-22.

[70]王晶,詹三瑞.大学生自我认知现状调查及教育引导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41-43.

[71]王希勤,邹振宇,等.基于角色的高校分系列人事管理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0):14-19.

[72]王显芳,蒋雪莲,窦雅珺.试论高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51-155.

[73]王显芳,王肖肖.新时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困境、机遇及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5(4):98-100.

[74]王学俭,李晓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探析[J].教学与研究,2015(10):98-104.

[75]王学俭,杨昌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54-62.

[76]王燕芳,邓志宏.多元思潮视阈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的双向解读[J].高教探索,2014(5):168-172.

[77]王易.大德育观视角下中国德育的特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10-12.

[78]魏薇,陈旭远.从“自在”到“自为”:教师专业自主的内在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10(24):7-12.

[79]邬小撑,楼艳,陈泽星.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7(5):3-7.

[80]吴旭.高校辅导员能力建设的“三个适应”——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J].北京教育(德育),2017(3):28-30.

[81]夏吉莉,刘秀伦.增强高校辅导员培训实效性的三个关键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2):121-124.

[82]肖慧.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70-71,77.

[83]谢春风.北京: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视阈下首都德育共同体构建[J].中国德育,2013(18):13-17.

[84]许磊,陈九如.从规约到自律:高校辅导员职业守则内化与职业人格的完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86-88.

[85]杨建义.以制度安排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基于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1):87-90.[86]杨睿.协同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6):71-72.

[87]杨晓丹.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建构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63-64.

[88]杨晓慧.高校辅导员主体论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58-163.

[89]杨晓慧.深入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几个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3(8):13-14.

[90]叶绍灿,李永山,董茜.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江淮论坛,2017(6):122-126.

[91]叶绍灿,杨善林.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综述[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2):56-59.

[92]袁尚会.辅导员专业化的基本内涵及实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59-60.

[93]袁翔,何静,李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化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68-70.

[94]张楚廷.大学是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4(3):1-5.

[95]张国启.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中辅导员的主体担当[J].高校辅导员,2018(1):26-30.

[96]张海国.自在与自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82-84,95.

[97]张军凤.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7):39-41,46.

[98]张莉,李美清.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56-159.

[99]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7-81.

[100]张琪.高校辅导员专业自主发展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6):95-98.

[101]张小秋.系统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122-125.

[102]张志旻,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20.

[103]郑春吉.协同理论视域下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4(5):16-18,68.

[104]郑永廷.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理论与方法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3):51-54.

[105]郑永廷.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任务与实现方式[J].高校辅导员,2010(1):6-9.

[106]周军军,肖楚杰.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德育系统优化路径[J].农业教育研究,2014(12):6-9.

[107]朱建飞.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3-46.

[108]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4(6):81-90.[109]邹斌,陈向明.教师知识概念的溯源[J].课程·教材·教法,2005(6):85-90.

[110]邹积英,王鹏,陈志娟.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影响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9):15-20.

报刊文献

[1]陈敏生,张超.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旨归[N].光明日报,2016-02-04(7).

[2]陈鹏.高校辅导员怎样离学生更近一点[N].光明日报,2015-07-13(6).

[3]董云川.高校辅导员之惑[N].中国教育报,2016-10-10(5).

[4]范皑皑.面向未来的大学生能力发展[N].光明日报,2016-02-25(15).

[5]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三策[N].光明日报,2015-07-23(15).

[6]黄达人.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9-03-23(5).

[7]敬爱的高校辅导员,如何更专业[N].光明日报,2015-07-23(15).

[8]刘玉.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平起平坐”[N].中国教育报,2013-02-20(1).

[9]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2).

[10]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12]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1).

[13]薛南.走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建设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9-20(18).

政策文件

[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教育部,2014-03-25.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教育部,2017-12-05.

[3]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 号)[Z].中共中央 国务院,2017-02-27.

[4]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Z].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15-09-30.

[5]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2000-07-03.

[6]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培育建设管理办法(试行)[Z].教育部,2015-09-15.

[7]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Z].教育部,2011-04-02.

[8]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育部,2005-01-13.

[9]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Z].教育部,2017-09-29.

[10]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Z].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2015-07-27.

[1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Z].教育部,2013-05-03.

[1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 号)[Z].教育部,2006-07-23.

[13]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Z].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2012-02-15.

[14]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Z].国务院,2015-10-24.

[1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中共中央 国务院,2018-01-20.

[1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中共中央 国务院,2004-05-12.

网络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xxgk_167113.html,2014-03-27.

[2]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机构简介[EB/OL].http://sac.sjtu.edu.cn/index.php? option=com_wrapper&view=wrapper&Itemid=280,2017-12-05.

[3]习近平对教师们有啥期望?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9/c_1116514080.htm,人民网,2015-09-09.

[4]习近平: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 国无德不兴[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24-24975911.html,人民网,2014-05-05.

[5]新华社评论员.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0/21/content_5233437.htm,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7-10-21.

[6]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青春寄语[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6/0504/c385474-28323342.html,人 民 网,2016-05-0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706/t20170614_306900.html,2017-06-14.

外文文献

[1]Beijaard D.Teachers'Prior Experiences and Actual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J].Teachers&Teaching,1995,1(2):281-294.

[2]Borich G D.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M].Merrill Pub.Co.1988.

[3]Brickson S.The Impact of Identity Orientation o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in Demographically Diverse Setting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82-101.

[4]Brint S.Gemeinschaft,Revisited:A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Concept[J].Sociological Theory,2001,19(1):1-23.

[5]Brown J S,Duguid P.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A Social-Practice Perspectiv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2):198-213.

[6]Bullough,R.V.,Kauchak,D.F.,Crow,Stockes.D.K.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Catalysts for Teacher and School Chang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7(2).

[7]Froehlich J C M.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Affairs:A Phenomenographic Study[J].Proquest Llc,2011:230.

[8]Gabelnick F.Learning Communities:Creating Connections among Students,Faculty,and Disciplines[M].Jossey-Bass,1990.

[9]Hoppewewetzer H C,Ozdenoren E.Intermediation in Innovation[C]//Wissenschaftszentrum Berlin(WZB),Research Unit: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CIG),2002:483-503.

[10]Hord S M.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J].Change Strategies,1997:71.

[11]John Coldron,Robin Smith.Active location in teachers'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999,31(6):711-726.

[12]Kearney J,Zuber-Skerritt O.From learning organization to learning community[J].Learning Organization,2012,19(5):400-413.

[13]Little J W,Gearhart M,Curry M,et al.Looking at Student Work for Teacher Learning,Teacher Community,and School Reform[J].Phi Delta Kappan,2003,85(3):184-192.

[14]Maclure M.Arguing for Your Self:identity as an organising principle in teachers'jobs and lives[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3,19(4):311-322.

[15]Meijers F.The development of a career ident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1998,20(3):191-207.

[16]Perron B E,Grahovac I D,Uppal J S,et al.Supporting Students in Recovery on College Campuses: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s[J].Journal of Student Affairs Research & Practice,2011,48(1):47.

[17]Pullias E V.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J].North American Review,1960,133:353-367.

[18]Tu C H,Corry M.Learning Communities[J].Quarterly Re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2,3(4):62-70.

[19]Wong K K,Rutledge S A.System-Wide Efforts to Improve Student Achievement[M].2006.

[20]Wenger E.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arning,Meaning and Identity[M].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