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式”专业发展
高校辅导员制度有其特殊性,辅导员扮演着多重角色。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将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化为培养学生成才的自在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辅导员的职业存在就是自在存在,这个职业本身具有自在性,辅导员就是高校中以德育为业的人。辅导员职业的这种自在性是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和教育过程中自然呈现出来的本真存在状态。“在自在阶段人盲目地受着必然性的支配,为其所奴役。”[14]自在的人只会通过索取自然的直接存在物来满足自己眼前的、短暂的经济利益上的需要,维系自己的生存,消极、被动地适应外界社会。因此在自在状态下,辅导员谋求的是对自己的现实能力和所处的教育环境的简单适应,被动地适应职业本身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从事基本的工作,还谈不上主动、自觉地思考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方面,这种“自在式”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高校制度安排的顺从性行为。目前,高校辅导员培养模式一般都是按照国家层面的刚性政策和制度加以实施,很少有高校从学校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战略出发,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长远的顶层设计。国家政策和制度虽有助于管理的操作性和有效性,但“规范性管理”的刚性要求下,辅导员往往只是国家政策和制度的被动执行者。这种客体化的专业发展目的、标准化的专业发展过程、业绩化的专业发展标准,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在价值,会使辅导员在遵从中逐渐丧失职业发展的兴趣和毅力。例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统一部署了辅导员培训的内容、任务、方式等,许多高校即据此要求按部就班地加以落实执行,并没有将辅导员看成是自身发展的“主人”,而是一个“局外人”,辅导员在发展中被动地接受和执行。一是高校所建立的辅导员专业发展机制是对国家具体政策制度的回应和落实,是对刚性政策规范的统一执行;二是高校根据政策制度对辅导员进行“一刀切”的管理,试图通过统一的培养体系、培训内容、考核方式,来提升辅导员的发展动力,结果是造成辅导员压抑“自为”发展的精神需求和选择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屈从于外部的规约,丧失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除了外在屈从于刚性的制度规范外,辅导员自身内在的发展意愿缺失也是“自在式”专业发展的显著表现。有些辅导员从事这个职业是因为门槛低、工作稳定,德育世界对他们来说是“先在”的领域,他们习惯于机械地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服务对象数量多、工作繁杂、工作压力大等现实条件和评价体系的制约下,他们也习惯了学校制度下外在的培养、培训和促进,往往缺少进一步思考如何深入、高效地实现专业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