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规划的长远性与功利性兼有
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具有可塑性,人可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合乎自己需要的规划。首先,职业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个体完成自我概念的过程,是人不断加深自我认识的过程,“自我”本身是个人自身条件与外界各种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次,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与社会、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和谐统一,是人把自身置于社会的职业角色的过程。再次,个人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而是生活的满意程度,要看个人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能否找到相应的归宿而定。最后,个人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通过指导加以改善,这种指导既包括培养人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使人达到成熟,也包括帮助人在职业选择上的试行选择和自我概念的发展。
职业发展规划可以说是个人人生发展的标尺,能够指导个人制定恰当的人生目标,帮助个人认识既有的发展状况,引导个人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进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而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改善辅导员职业发展条件、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价值的实施方式,更是辅导员获得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德育共同体的建构和完善是个长期过程,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规划也应具有长远视野,将其置于百年树人的宏伟目标中。正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的,“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拓宽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要“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然而某种职业要形成长期的、长远性的职业发展规划,需要对该职业进行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而确定工作内容与工作性质,形成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制定专门政策,并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具体政策的落实。不可否认的是,辅导员目前往往还只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阶段性岗位,成为终身的职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不管是高校还是辅导员自身,在职业发展中都存在功利性、盲目性的倾向。
对高校而言,这种功利性主要表现:第一,缺乏整体系统规划的意识。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重教书轻育人。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不重视,也就缺乏对队伍整体发展的系统规划。第二,辅导员岗位定位不明确。将辅导员岗位作为高校管理的阶段性岗位,而不是可以让人终其一生的职业。有些高校把辅导员作为管理干部队伍培养的蓄水池,辅导员流动过快,发展的长远性也就无从谈起。第三,对辅导员工作重点本末倒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辅导员工作概括为主要的九个方面,但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重点以针对辅导员完成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和学生应急事件处置情况的指标性考核居多。
对辅导员而言,这种功利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有些人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地位低、待遇差,只是学生的“高级保姆”,缺乏对自己是高校立德树人关键力量的自觉认同,对自己既是教师又是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无所适从。第二,存在职业短视行为。有些人以狭隘的职业发展观注重眼前的一时发展,单纯地考虑自己的职务晋级、职称晋升,以前途晋升的思维来评价职业的发展,沉浸在前途渺茫的感慨中,降低职业满意度,导致职业发展的恶性循环;也有人认为高校各类岗位中,辅导员的发展较快,因而将辅导员岗位作为向上晋升发展的跳板。第三,缺乏对职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有些人只注重个人工作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对职业本身缺乏定位,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些片面追求“最佳选择”,总想走捷径,不能脚踏实地。这些状况不仅影响工作的质量,还会因为内在缺乏强有力的精神支柱,阻碍辅导员能力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