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状态的自发性与自觉性相伴

四、职业发展状态的自发性与自觉性相伴

人作为主体存在,本来就是矛盾的存在,其中一对矛盾就是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矛盾。人的自发性是指“人的活动在没有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时的盲目状态”,自觉性是指“主体的活动是在反映了客观规律的意识、目的、计划指导下进行的”[24]。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在思考主体性内涵时又很容易首先想到自觉性,因为自觉性是人和动物存在区别的首要特征。但是人的意识和行为并不是直接从自觉开始的,而是从不自觉开始的。“‘自发因素’,实质上无非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25]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为主体的意识和行为,这时候它所具有的不是自觉性,而是自发性。两者区别的关键点是是否具有自我意识,是否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转化的可能性,自发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低阶段,真正的主体性是以人的自觉性为标志的。

与人的自发性和自觉性相对应,人的发展也存在自发发展和自觉发展两种状态。自发发展是指“没有明确的、长远的目标追求,并缺乏对社会和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认识的一种精神和行为状态”,自觉发展是指“人自觉自愿地不断确立并追求正确的目标,表现出持久的热情、兴趣、意志与责任感,能够自我意识发展、自主寻求发展、理性把握发展的状态”[26]。人的发展在本质上是指人在充分认识和遵循外部世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突破外界的限制而实现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这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把自身的内在需求、意志和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外化的过程。发展的这种主体性和对象性特征,决定了人必须超越自发状态进入自觉状态。

以人的发展的两种状态来考察辅导员职业,很显然辅导员自觉发展居于主导地位。一方面,党和国家赋予辅导员立德树人关键力量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要求。辅导员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有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发展充满必胜的信心,他们会更加自觉地践行作为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职业角色,并为此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更加凸显,学生思想也更具多元化。为了应对来自社会、高校和学生变革的挑战,越来越多的辅导员认识到,只有心系学生培养和学校发展,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获得职业发展的动力之源,获得职业的满足感。为此,越来越多的辅导员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队伍自身的发展,主动形成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组建辅导员工作室,参加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随着自我发展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将人才培养看作是对职业本性的追求探索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目标,立志于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辅导员的发展正在迅速地从自发发展转向自觉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些辅导员仍限于自发发展状态。比如,注重完成各项事务性工作,忽视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注重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搭建各类平台,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遇到某些政治事件时,不能坚定地坚持正确的方向,而是跟着学生一起抱怨、起哄等。

辅导员职业发展要从自发发展转变为自觉的、有管理的发展,要实现德育共同体长期存在对辅导员职业带来的自觉发展。一方面,要形成具有自觉发展特征的“辅导员职业文化”。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事该职业的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职业知识和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还要养成良好的职业文化素养。职业文化可以说是所有辅导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辅导员对职业价值和职业“独特性”的理解体验,是辅导员践行以德育为业后的职业推演。它可以帮助辅导员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促使辅导员重视工作环境和外部关系的营造,引导辅导员将工作要求和内在自主生长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更好地激发职业理想升华和创造力拓展。另一方面,要强化辅导员的关联意识,深化辅导员工作的系统性。辅导员扮演着多重角色,如果只是单纯而孤立地履行好其中一种角色,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德育共同体中关键主体的任务。辅导员要将自身置于整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大格局中,在树立职业认同的同时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通过推进工作的系统化不断激励职业发展的原动力,推动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注释】

[1]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

[2]参见:张军.多主体系统:概念、方法与探索[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91.

[3]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7.

[4]衡山宁夫.社会学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85.

[5]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63.

[6]王希勤,邹振宇,等.基于角色的高校分系列人事管理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0):15.

[7]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6.

[8]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即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前者是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后者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参见: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11.

[9]埃米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渠东,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09.

[10]埃米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渠东,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89.

[11]埃米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渠东,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3.

[12]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青春寄语[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6/0504/c385474-28323342.html,人民网,2016-05-04.

[13]严中华.大学生自我管理技能开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4.

[14]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

[15]程文晋,付华.管理视域内的自我教育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6.

[16]王旭东.师生关系的理论和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84.

[17]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248.

[18]余家淮.共产党人的人际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0.

[19]张军凤.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7):39.

[20]姚顺良.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思同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关系[J].东南学术,2008(2):107.

[21]郑永廷.郑永廷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282.

[22]管向群.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

[23]参见:杜婷婷.“80”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4]欧炯明.关于自觉性和自发性范畴[J].云南社会科学,1999(Z):35.

[2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26]郑永廷.郑永廷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