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潜能的“重新发现者”
德育共同体强调每个成员个体的主体性。教育不仅指向学生的成长,还应当包括教师自身的成长。辅导员仅仅希望自己能够规范地履行好角色职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帮助,还不足以把握教育实践的本质。辅导员还需要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愿景只有与自己投身其中的道德认知和德性养成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支持学生自我管理服务,与学生实现共同成长。也就是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应当是共同教育成长的。由此,这里的意义可以表现为辅导员对自身作为教育者的潜能发现与超越,是辅导员深层认知自身的职业价值,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坚定信仰、培养德性、提升自我的行动自觉。
(一)唤起辅导员对德育的深层理解
德育是什么? 这是德育工作、辅导员职业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引领辅导员职业的思想基础。辅导员职业发展首先是辅导员对德育是什么的理解,辅导员在对德育本职工作的不断解读中履行角色职能、达成职业发展目标。关于德育是什么的问题,前文已经从“德”的内涵即德育的主要内容和“育”的形式即德育的存在形态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辅导员对德育的理解贯穿在以多种形式和手段实施德育内容的过程中。
第一,在德育教育中坚定德育目标。辅导员以德育为主业,辅导员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职能,辅导员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坚持德育的方向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是辅导员职业的首要职能,也是中国高校德育要坚持的正确方向。第二,在交往关系中体会德育价值。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人与人的交往与对话。人的道德是在交往与对话中形成的,辅导员与学生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形成交往关系。一方面是师生间借助德育活动,进一步明确动机,即明白自身作为德育共同体主体的责任感、权利义务和品德素养;另一方面,德育为师生个体提供价值方向,使师生进一步明确个人的发展究竟是以何种价值作为导向;还有一方面,德育为师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方法上的支持,例如具备自律、诚信、宽容等品质的人一般在其他方面也会有不错的表现和成绩。第三,在集体实践中呈现德育意义。德育的意义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包括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也包括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辅导员与学生在德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德育实践活动中,通过积极对话、持续反馈的交往行为,逐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发展专长,深化对德育目标的理解,主动建构对德育意义的认知并将这种认知内化为自身的德性养成行为。
(二)激发辅导员对职业角色的高度认同
辅导员是德育共同体中的关键主体,意味着对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定性定位。辅导员需要主动建立认知和表达体系,在“我是谁”“我为什么属于这个群体”“我要扮演什么角色”“我要遵循什么规范”等问题上,形成清晰的主体意识并表现出相应的主体行为。也就是说,要激发辅导员对职业专业的认同感。职业专业认同体现的是“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辨别与确认”[19],它更为关注个体在整个群体中的差异性,其本质在于个体在群体中突显自己的职业角色特征并表达“做到最好”的主体诉求。
第一,引导辅导员在德育共同体中的归属感。辅导员对职业角色的认同是辅导员对自身归属的主动寻求,是辅导员自我对德育共同体所界定的辅导员职业内涵的认知与体验,允诺和遵从作为辅导员的规范准则,把辅导员职业作为自身角色的重要标志。第二,融会辅导员的个体差异性。所有辅导员都具有职业角色赋予的权威性,但辅导员的性别、年龄、学历、学科、职称、职务等不同,也使辅导员角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性差异。辅导员的角色对这个群体的责任、权利、规范都有制度上的“物化投射”,但这只是称谓上的类型一致性,也就是说大家共同享有“辅导员”这个称谓。在辅导员“物化”角色的背后,是辅导员的教育经历、经验、认知、习惯的差异。共同体讲求的是个体主体性凝聚成的群体关系,需要融会不同个体的差异性,触动辅导员对履行角色职能的觉察、反省和调节。第三,构筑共同体关系。形成“我们”(同是高校德育共同体的一员)这一角色上的共同认同,要求辅导员尽可能地发现德育共同体中的关系,去承受关系、参与关系并发展关系。这种关系应当是德育共同体成员间彼此认同、平等、信赖、支持、帮助、互促的关系。
(三)引导辅导员对集体协同的自觉行动
德育共同体的形成与完善基于主体围绕共同愿景目标协同合作产生的协同效应,从本质上来讲,协同效应的长久性依赖于主体的自觉行动而非被动参与。在德育教育实践中,不同主体间会自发形成自然的合作关系,他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某项特定的德育教育任务。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自然的合作状态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的被动参与。最大的问题在于参与合作人员的被动式参与,往往不能达成十分理想的效果。德育共同体要求辅导员作为关键主体,主动自觉地走向协同合作。
第一,激发辅导员真正协同合作的意愿和主动性。持续的、深层的、自觉的合作与互动,是导向共同体长久发展的动力源。于辅导员而言,应当主导人为合作以克服自然合作的内在缺陷,将人为合作与自然合作相结合,在有形场域通过德育活动在各个空间形成交流与共享机制,在无形场域围绕共同愿景即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话与协商,形成共同体的内生文化。第二,构筑多元化的德育活动体系,德育的场域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外、实践中、网络上,德育的内容从书本的道德知识拓展到学校科研、文化、师生间的交往经验,德育的方式超越德育教学的单一性走向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的丰富性。第三,辅导员通过交流和分享,将个体积累的实践性知识汇聚起来,构建形成共享的“技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