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路线

图1.1 研究路线
【注释】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5.
[3]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译序.
[4]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
[5]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III.
[6]Colin Bell and Howard Newby(1971).Community studi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local community,London:Allen& Unwin,p.27.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卷)[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
[8]洪波.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立场及其价值超越[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6.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10]梁树发.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59.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5.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14]陈凯.从共同体到联合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7:29.
[15]王作亮,伏荣超.建构乡村学校学习共同体[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7.
[16]Ferdinand Tennies.Community and Civil Society,edited by Jose Harris,translated by Jose Harris and Margaret Holl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27.
[17]郑琦.论公民共同体:共同体生成与政府培育作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6.
[18]赵健.学习共同体[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21.
[19]吴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4-5.
[20]丁元竹.走向社会共同体——丁元竹谈社会建设[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011.
[21]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22]黄达人.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9-03-23(5).
[23]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
[24]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25]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
[26]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
[27]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
[28]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9.
[29]李力.“回到大学本身”:基于学术共同体重构大学与社会之关系[J].现代教育论坛,2017(1):45.
[30]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1-82.
[31]瓦尔特·吕埃格.欧洲大学史(第一卷)[M].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8.
[32]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1.
[33]Flexner,Abraham.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p.179.
[34]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刘新芝,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3.
[35]爱德华· 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5.
[36]李力.“回到大学本身”:基于学术共同体重构大学与社会之关系[J].现代教育论坛,2017(1):46.
[37]黄达人.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9-03-23(5).
[38]顾凌云.大学共同体的定位与大学特色[J].大学(学术版),2010(8):24.
[39]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40]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6.
[41]奥尔托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4.
[42]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平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29.
[43]赵健.学习共同体[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4]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80.
[45]J.莱夫,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60.
[46]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9-20.
[47]Priscilla Norton&Karin M.Wiburg.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M].吴洪健,倪男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27.
[48]龚放.大学“师生共同体”:概念辨析与现实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6.
[49]顾凌云.大学共同体的定位与大学特色[J].大学(学术版),2010(8):26.
[50]顾凌云.大学共同体的定位与大学特色[J].大学(学术版),2010(8):27.
[51]奥尔托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
[52]戴岳.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观的变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8(17):7.
[53]许烨.当代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及其建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54]涂丽平.高校德育共同体建设的生态路径选择——来自怀特海和杜威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4(06):201-205.
[55]孔凡建.论德育共同体的建构及其走向[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5.
[56]白宏太,龚建社.克拉玛依:构建德育共同体[J].人民教育,2011(17):24-28.
[57]谢春风.北京: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视阈下首都德育共同体构建[J].中国德育,2013(18):13-17.
[58]蔡其勇,李学容.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意蕴及提升[J].中国德育,2015(02):10-13.
[5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241.
[60]奥尔托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
[61]刘在洲.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历史溯源与现代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4-86.
[62]白显良.论高校辅导员人生导师的角色定位[J].高校辅导员,2016(2):3-7.
[63]张立鹏.应然·实然·适然: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三维考量[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64]邱柏生.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老议题与新意境[J].高校辅导员,2017(2):90-94.
[65]周广军.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66]李初旭,栗蕊蕊.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内在规律与支持路径——以上海市高校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3):66-72.
[67]董秀成.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68]戴锐,肖楚杰.职业社会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再定位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105-112.
[69]周军军,肖楚杰.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德育系统优化路径[J].农业教育研究,2014(12):6-9.
[70]黄巧荣.高校辅导员职业通道建设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9):102-106.
[71]刘宏达,潘开艳.十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顶层设计及其实践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115-119.
[72]彭庆红.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48-152,156.
[73]白永生.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思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74]杨玉,贾鹏.引航高校辅导员准入、培养、考核、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
[75]王显芳,王肖肖.新时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困境、机遇及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5(4):98-100.
[76]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4-9.
[77]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97-101.
[78]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xxgk_167113.html,2014-03-27.
[79]刘淑英.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7):62-65.
[80]刘欣堂.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7):65-67.
[81]曹琨.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学理支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81-82.
[82]杜向民,黎开谊.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3]孟雪.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演变探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2.
[84]任少波.辅导员: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力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8-25.
[85]吴巧慧,王树荫.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128-131.
[86]李莉.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历史演进及制度解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61-65.
[87]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综述[J].理论与实践,200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