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并接受在德育共同体中的“成长合伙人”角色
德育共同体是关系共同体,辅导员与其他主体的交往是发生在“人—人”系统中的,人对人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不同于“人—物”或者“人—机(机器)”系统中人对物或者机器的作用。物和机器都是固化的,而人则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性格的。因此,从做工作的角度来讲,做好人的工作是最难的,但是如果能够真正做好人的工作,也恰恰是最能够得到职业获得感的。
“人—人”系统中人与人的交往,情感是连接交往双方的纽带,获得情感和精神的满足也是人与他人交流交往的重要目的。要做好人的工作,首要的就是要与交往的对象建立感情。就如诗人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快乐和忧郁,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辅导员要以真挚的爱心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只有与学生建立起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情感联系,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从这点上来讲,辅导员要和学生建立起“知心朋友”式的情感关系,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成长合伙人”,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人格完善和德性养成。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当一个学生喜欢某位教师时,也会同时对这位教师的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克服困难努力学好。与此同理,当一个学生喜欢某位辅导员并愿意将他作为自己的朋友交往时,他也会同时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并努力成为辅导员希望他成为的样子。因为对学生而言,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会关注对情感的激发。从本质上来讲,辅导员组织开展的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知、意、行本身就包含着情的因素。没有情感的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就会缺乏动力,学习意志也会缺乏耐力,会导致行动迟缓而没有效率。因此,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对话、谈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学生情感的激发,在帮助学生完成知、情、意、行交融的过程中,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做学生自主发展的“成长合伙人”。
“成长合伙人”寄予的是师生之间和谐、亲密、融洽的情感,这种情感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辅导员的情感。师生关系本质上是教学关系,学生渴望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同样也渴望从辅导员那里获得良好的教育,获得身心的发展。教育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是学生对辅导员的普遍期望和要求。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能力越高就越容易受到他人的喜欢。其次,辅导员的个性品质是影响学生对辅导员情感的重要因素。真诚、诚实、理解、可信、有思想、热情、负责、无私、幽默……这些个性品质是受学生欢迎的。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扮演着“成长合伙人”的角色,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一路相伴。比如,有辅导员在新生开学时专门为学生设计了幸运礼包,让前来报到的新生通过转动幸运盘抽取自己的幸运礼包,礼包的内容包括“亲爱的萌新,我是辅导员×××,欢迎你的到来。恭喜你,大学期间凭此券可以找我兑现洗护用品一套,愿你越用越靓丽!”“亲爱的萌新,我是辅导员×××,欢迎你的到来。恭喜你,大学期间凭此券可以找我兑现一次生日礼物,为你的生日送祝福,愿你每天都开心!”这样的设计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入学之初就打通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正向推动日后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