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卷调查

二、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调查所针对的“辅导员”是指专职辅导员。高校在配备和选聘辅导员时是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的规定执行,即“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专职辅导员包括“院(系)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团委(团总支)书记等专职工作人员”。本书问卷调查针对的对象包含文件所指范围内的专职辅导员。

(二)问卷设计

从结构上来说,问卷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辅导员基本情况调查(共8题),第二部分是辅导员角色失调状况调查(共22题),第三部分是辅导员角色失调的可能诱因调查(共16题),第四部分是辅导员角色失调的缓解策略(共15题)。问卷的内容架构主要是前文提出的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存在角色失调的必然性、角色失调的表现等假设,并参考前期小范围访谈调研中辅导员反馈的当前职业发展存有的一些问题,选取其中的关键词进行分类并设置问题。整体问卷调查的测量工具主要参考了Rizzo et al.(1970)的经典角色冲突测量工具,该测量工具经过Schuler et al.(1977)、Senatra(1980)、Abernethy and Stoelwinder(1995)、Comerford and Abernethy(1999)、Chong and Bateman(2000)等先后使用被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根据研究需要,这些测量工具在内容设计时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通过“基本情况”的调查,旨在获取调查对象本人及所在学校的一些客观情况,采用了混合填答方式,既有填空式问答也有选项式问答,问题的选项根据实际需要来设定,不要求完全一致。比如关于“性别”,只能设“男”“女”两个选项;而关于“学历”,则不可能仅设置两个选项。如表4.1所示。

表4.1 调查问卷“基本信息”部分的结构

问卷的其他三个部分,我们分别编制了有关“辅导员角色失调状况”“辅导员角色失调的可能诱因”“辅导员角色失调的缓解策略”的量表,每个问题采取李克特(Likert)五维度选项,依照同意程度按照“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

第二部分“辅导员角色失调状况”的每个测试项目的中性值为3 分,加总的中性值为66分,当调查对象问卷加总得分等于或高于66分时,说明他的角色失调状况比较明显,分数越高,表示角色失调状况越严重;当调查对象问卷加总得分低于66分时,说明他的角色失调状况不明显,分数越低,表示角色失调状况越不严重。第三、四部分的测试赋值及结果分析方法与此相同。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50份。问卷覆盖了华东地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安徽、福建、江西)、华南地区(广东、广西)、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河南)、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西北地区(陕西、甘肃、新疆)、西南地区(云南、重庆、贵州、西藏)、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7个地区25个省(区、市)。按照全国高校分布情况[2],华东地区高校数量最多,华北地区次之,其余各地区数量相当。问卷发放分布情况与各地区高校数量相对应,其中华东地区问卷数量最多,华北地区次之,其余各地区样本量相当。

由于研究条件限制,按照非常严格的随机概率要求抽取样本难以做到,所以采取的是设置一定边界条件的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在25个省(区、市)中抽取部分高校辅导员展开问卷调查。这种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希望尽可能在层次、结构和分布上都比较全面,主要考虑:按照全国各地区高校分布情况,考虑各地区样本量的相对平衡,其中华东地区的浙江省样本量最大,由于浙江省高校云集且在分布、结构、层次上都比较完善,较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考虑高校所属性质不同,尽可能各种类型的高校均有覆盖,抽样高校兼顾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综合性高校与专科性高校、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比例平衡,以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和代表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样本调查结果推论总体上存在一定误差。但是,通过简单随机抽样调查所获取的信息,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特别是当我们把问卷调查的结果与此前的小范围调研结果结合起来分析后,就能尽可能地缩小总体推论的误差。

调查对象分布情况如表4.2所示。

表4.2 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