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专业化:高校德育共同体建构的外部规定

一、辅导员专业化:高校德育共同体建构的外部规定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浪潮,要求各地各高校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待遇,重视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使辅导员成为像教师、律师、医生那样的专业人员。一时间,辅导员专业化不仅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趋势,而且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和改革发展的热点问题。

(一)专业化是社会变迁下辅导员角色转变的必由之路

从时间维度来看,辅导员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从革命战争时期建立“政治指导员”制度开始,历经“军事指导型”“思想改造型”“政治工作型”的变化,到1966年全国各级高校基本上完成了正式意义上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开始由兼职转向专职,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也随之拉开帷幕。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从制度法规、明确角色、建立学科等方面,推动辅导员职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第一次以文件政策形式确认了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地位,标志着我国对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推动从理念倡导进入正式实施。新时代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寄予更多期望,这些期望自然而然地转嫁到辅导员身上,使推动辅导员职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在德育共同体中,辅导员角色从传统的“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转向“引导者、支持者、成长合伙人”和“自我潜能的重新发现者”,对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更加明确,要求辅导员成为专业工作者。

(二)辅导员专业化是世界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辅导员制度并非我国高校独创,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方中世纪大学。目前许多先进国家高校学生事务发展已经非常成熟、非常专业,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角色职能划分,形成了以规范性的制度管理和有限的专业人员管理相结合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他们的从业人员都是高校学生事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工作经验丰富且接受了专业化培训,具有较高的专业地位、职业待遇和社会声望,体现专业化标准和专家化水平,具有多方面的职业管理知识,甚至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且综合来看,随着国外大学教育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建立“专业、专职、专项”的学生事务工作队伍,成为世界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发展的特点。

(三)专业化是辅导员群体谋求自身专业地位的表现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整体地位与职业待遇还不高,问卷调查显示,63.09%的人不认为他们享有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的地位,34.4%的认为他们的工作回报没有反映他们所投入的努力情况。这种状况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密切联系,许多人把辅导员视为“万金油”,直接影响了辅导员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评价。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是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而发展的,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更需要辅导员主动探寻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有针对地性引导、支持和促进学生发展。如果辅导员长期滞留在经验型、事务型发展阶段,不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化发展,不仅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能,相应的职业地位也会降低。“无论就表面还是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真正完美的成就。”[2]辅导员要养成学者的思维、专家的视野、科研的积淀和工作的互动,促进群体的专业化,争取职业发展的话语权,不断提升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