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我发展的“成长合伙人”

三、学生自我发展的“成长合伙人”

德育共同体是师生围绕立德树人共同目标建构的关系共同体,师生在交往互动中促成自我的发展,辅导员在其中扮演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成长合伙人”的角色。很显然,这比普通的师生关系要求更高一些。理论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体现的是“向生性”与“向师性”的统一。“向生性”是对教师而言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职业心愿和情境,表现为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希望学生成才,希望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向师性”是对学生而言的,是学生与老师交流思想的心理情感,表现为学生总把老师当作榜样,当作可以模仿的对象,渴望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得到老师的爱护与肯定。“向生性”和“向师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师生共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这种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的认识关系和情感关系基础上的,师生平等对话、交往,在相互认识、尊重和了解的基础上形成融洽的、充分信任的情感关系,使彼此间心灵对接、思想交汇、情感融合。

(一)师生间的充分了解是共同成长的前提

只有相互了解,才能称得上是朋友。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第一步是要先了解学生,从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开始,熟悉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发展需要、接受能力等。没有一个抽象的学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教过3700 名学生,共写了3700套观察日记,他认为“教育者要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16],全面研究学生的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感受。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了解人、走进人,就显得更加重要。现实中,有辅导员缺乏对学生的基本了解,一味地从管理者的角度制订政策、规划活动,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科学性,活动组织比较松散,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辅导员威信不高等问题。辅导员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共同成长的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已从传统专制的“师道尊严”以及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争论,走向强调师生民主平等,强调师生间的主体间性关系。现代师生关系与传统师生关系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马克思认为,人和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与辅导员一样都是独立的“人”,从人格上来说彼此是平等的。他们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感知能力,也有与师长分享观点、沟通情感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学生也同样需要,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决定辅导员成为学生知心朋友的基础。同时,辅导员应当在这种平等中居于首席的位置。辅导员与学生的平等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辅导员要学会理性地对待自己,认识到平等并不代表对辅导员作用的否定;同时也要学会理性地对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身上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要看到学生在价值观形成期的不稳定性和自我教育的不完善性。辅导员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学生往何处发展、如何获得发展,关键要看辅导员如何引导。民主平等的知心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能够真正实现,也要依靠辅导员的观念更新和行为转变。

(三)师生间的情感融合是共同成长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情感在人的交往中具有信号作用、激发行为的动机作用和对行为的调控作用。“与认知和意愿相比较,性情更堪称作为精神生物的人的核心。”[17]知心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关系,是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交融。然而受到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现实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交往的理性色彩更浓一些,情感因素反而弱化,表现为彼此间的情感沟通减少。辅导员往往关心具体任务的落实多于关心学生受益的效果,关心自身工作成绩多于关心学生成长,工作上的关系甚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真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只有当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融,才谈得上真正的心灵沟通,才能把彼此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也才能谈得上真正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辅导员与学生情感的融合,是知心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关键和重要表现。

(四)师生间的思想交汇是共同成长的根本

“思想共鸣,是人际关系中的最高境界。”[18]辅导员要向学生不加掩饰地袒露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思想观点,包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对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对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持,对社会时事和人物的评判等。他们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辅导员向学生敞开思想,就是把信赖感送给了学生。但是彼此间的沟通是双向的过程,需要辅导员发挥自己思想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相互关系中建立精神境界的共通区域。要让学生真切地理解自己的思想,也要满怀热情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水平,沟通的着力点在于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努力做到,言行一致才能为辅导员的思想透明度提供行动的证明。学生被辅导员的行动所感动,将辅导员视为自己成长的榜样,思想的共鸣、思想的交汇也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