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因表征

三、德育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因表征

大学里所进行的教育,“教”的主要内容是高等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习得,更多地体现为“智育”;而“育”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品质和德性的涵养与培育,更多地体现为“德育”。在大学教育中,不管是正式的课堂教育还是课外的校园文化建设,不管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抑或是思维教育、方法教育,其背后都包含着价值观,都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和表征,也都需要培育和塑造既定的价值观念。因此,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是道德实践,价值观目的或者道德目的都始终内嵌在教育之中。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通过德育来体现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学校这一教育组织形式以来,任何社会的学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是中外教育史上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社会,学校德育的目的和内容等则是迥然不同的。正是这种不同性质的德育,才使我们的学校教育与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区别开来”[7]。各种大学教育在本质上的区别并不取决于教育构成的形式,而在于教育本身是属于什么社会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教育必须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大学教育实践的是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这种本质性是通过德育的性质体现的。德育直接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关系要求的教育构成,不同性质的德育形成了社会主义大学和资本主义大学的根本区别。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灵魂,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特殊性的本质体现。第一,德育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反映了一定生产关系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等社会形态的东西,需要通过德育传导给青年一代,转化为他们个人的经验和行动指南。第二,经济关系对德育的要求往往会通过政治的“中间环节”来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要求德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遵循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规律的基础上,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第三,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社会居于主导地位,指导大学德育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必然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培养人才。因此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本质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德育教育。大量事实也已经证明,高校抓住并且抓好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沿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如果放松甚至丢弃了思想政治工作,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偏离正确的发展道路。

(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教育要求高校构建德育共同体

同一社会形态的学校德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呈现出与该时期相适应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社会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关系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变革。与此相应,我国高校在保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德育的目的、规格、任务和基本内容都进行了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调整与变革。50年代,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高校德育由服务新民主主义转向服务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是以“五爱”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成为当时大学德育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向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德育的目标上升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专心致志地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大学德育的重点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以先进的现代化的观念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四有”新人。当前,我们的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个总目标、总任务,德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8],我国高等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鲜明地强调德育的主导地位,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三)社会主义教育的整体性构成的德育共同体

高校教育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涉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诸多方面,也涉及专业教师管理队伍、辅导员、学生等诸多主体。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所在,也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所在,要用思想政治工作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围绕社会主义教育的德育特性,聚焦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指向,我国高校本身就天然地构成德育共同体,表现为诸多方面的“共性”关系。

第一,表现为教育目标的同一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共同目的,也是高校所有育人主体的共同目标,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特定的任务和要求,专业教师、管理人员、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的内容和条件也有分工,但是不同的任务、要求、内容和条件都是由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决定,都是为达成这个目标服务的。第二,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同一性。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为青年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德育共同体多元育人主体的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并使之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三,表现在共同体中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上。“大学的存在既不是为了使人类变得有学问(非研究性),也不是为了工作作准备(非专业性),也无法使人变得崇高神圣(非道德性),而是为获取知识作准备(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性),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9]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书本教育和知识教育,更要重视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各种教育形式在本质上都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人才,它们彼此间是有机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教育的整体性构成的德育共同体特别突出“共”字,反映的是高校不同育人主体(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自身)都能站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审视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工作,多角度思维、多主体合作、多层次融合、多环节配合,构建目标一致、交往互动、协同育人的德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