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需求的社会性与本位性并存
辅导员职业的发展是社会对辅导员的“外求”过程(外在需求)与辅导员自我实现的“内求”过程(内在需要)的统一。职业本身的社会期待与个人发展的本位意识之间势必会存在矛盾,但两者也不是不可以协调的。
辅导员制度产生以来,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对辅导员的“外在需求”或者说规定性要求,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辅导员普遍具有牢固的政治定力,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辅导员的人选基本来自中共党员或中共预备党员,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能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学生,扮演好学生“人生导师”的引路人角色。辅导员承担了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大部分内容,成为学校与学生沟通联系的重要纽带,是预防和处理各类学生矛盾冲突、意外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辅导员也很好地承担了学生事务管理实施者的工作职责,为保证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调查显示[23],“80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构成力量,他们大部分都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就直接留校从事辅导员工作。他们与大学生年龄差别不大,思想和心理比较相通,共同语言比较多,彼此也比较容易接触,能够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要求。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工作愿望强烈,表现欲望突出,希望在工作中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具有超前意识,紧跟时代潮流,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较高;职业上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迫切,职业价值观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热情高涨。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辅导员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80后”辅导员自身也是成长于改革开放的一代,是中国改革红利的直接受益者。由于思想活跃,接触到的西方民主化、资本主义的文化在他们中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们往往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训练,缺乏对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他们的社会阅历和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等方面也相对匮乏。特别是当前辅导员的专业学科背景呈现多元化特征,一些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的辅导员,在理论修养上会显得较为薄弱。受到这些消极影响,在辅导员身上也存在自我本位、忽视职业社会性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倾向。比如有些辅导员过于强调个人的能力提升和业务提高,专注个人的发展而忽视本职工作的履行;有些只关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而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就是辅导员工作的全部;有些只关注手边的具体工作落实,而忽视思考推进这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有的不愿意深入学生宿舍,不愿意与学生谈心谈话,只和少数学生骨干打成一片。
但我们相信外在需求和内在需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当个人的发展需求与整个职业的发展要求发生矛盾时,我们要坚决地以职业的发展要求为重,并愿意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从长远来看,职业发展了,得到社会的认同了,发展通道顺畅了,辅导员个人的发展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保护。当然,注重整体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否定个体的发展,当社会对辅导员的要求超过辅导员能够承担的限度时,外在的机制也要加以调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