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政治认同,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一、培育政治认同,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高校教育制度史上一个重要的实践创新,它在建立之初就被深深地烙上了政治的烙印,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从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指导员”,经过军事指导型辅导员(新中国成立之前)、思想改造型辅导员(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初)、政治工作型辅导员(60年代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事务管理型辅导员(改革开放以后至90年代初)、德育发展型辅导员(90年代至党的十七大前)、立德树人型辅导员(党的十七大以来)等不同时期的角色演变,国家赋予了辅导员职业强烈的政治使命。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与学生接触最频繁、最亲密,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领性。辅导员对政治使命的认同和履职,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未来发展方向。只有培育坚定的政治认同,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高校辅导员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这个职业的政治使命。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15],一般表现为认可国家基本制度、拥护社会发展道路、支持国家方针政策。培育政治认同的关键是要持续不断地加深辅导员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

(一)丰富辅导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制度的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不仅是辅导员基于直接或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概念体系,即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党认同、政治理想、政治信仰等的认知,也包括辅导员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理性判断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它是辅导员政治认同形成的基础,必要的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是辅导员进行政治判断、形成积极的政治情感、筑牢坚定的政治信仰的前提。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辅导员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宣讲者,就要加深对理论的入脑入心,丰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制度的政治认知,实现对政治责任与政治立场的有机统一。对高校而言,要奋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增强辅导员的政治意识摆在首位,严明政治纪律,在顶层设计、制度设置、机制保障等各方面注重突出对辅导员政治上的要求。对辅导员而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觉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理直气壮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重大社会问题,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思想文化,做“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校辅导员。

(二)激发辅导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辅导员对政治对象的主观性评价和态度倾向,可以通过喜或恶、热情或冷漠、亲近或疏离等态度表现出来,是辅导员对政治生活的内心体验。政治情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非理性,通常会受到政治对象本身的影响。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都会影响辅导员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情感。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已经提出20多年,但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还有人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不少人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目前大多数辅导员是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年龄、阅历等影响,存在不够深入、理解不透等问题。因此要不断激发辅导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情感,坚定他们在情感上认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高校可以在辅导员培训中设置实践教学模块,让辅导员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国家在党领导下取得的突出成就,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情感。还可以注重发挥典型模范的榜样感召作用,以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传播弘扬正能量,“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坚定辅导员对党执政的政治情感。

(三)激励辅导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也可以理解为理想信念,是辅导员持有的稳定的政治价值取向,是辅导员工作的指导思想,体现辅导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的信奉和遵从。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统治都试图唤起并维系民众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16]。政治信仰或理想信念的形成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现实和政治文明程度,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整体结构和状态的心理反映。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收入差距、职业地位不同等现象确有存在,使少数辅导员的职业信念、政治信仰发生动摇,一些人从谋生的角度看待辅导员职业,缺乏理想信仰的自觉。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辅导员政治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进一步凝聚辅导员的政治共识和精神纽带,构建辅导员的政治向心力。一要从战略维度、目标维度、解决实际问题的维度出发,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总体部署、统筹发展,增进辅导员的职业获得感,促进辅导员的政治认同,坚定辅导员的政治信仰。二要从建设内涵、建设方式和建设价值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辅导员在德育共同体中的关键主体地位,唤起辅导员自身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自觉,并对其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认同,产生归属感和向心力,主动、自觉地肩负起师承、传道、立德树人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三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式和价值出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转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话语巩固政治认同,引导辅导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定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