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突破辅导员在德育共同体中的路径困境
本章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辅导员职业角色中断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破解由此造成的路径困境? 围绕这两个问题,本章的基本观点沿着以下逻辑展开。
1.德育共同体强调个体的主体性,不同主体在分工基础上全员育人、协同育人。一方面是各自按照既定的规范履行职能,另一方面也要顺应专业化的必然趋势以保持职业生命的永久性。
2.辅导员职业发展既有强调群体价值的“组织发展”,也有强调个体价值的“专业发展”,两者有何关系? 专业发展为何是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的理性选择?
3.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基本定位是要实现由外部推动走向自我主动要求的过程,即实现从“自在”专业发展向“自为”专业发展的内在超越。
4.辅导员专业发展要进一步思考“发展什么”的认识论问题以及“怎么发展”的方法论问题,浙江大学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模式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思路和路径。
本章为辅导员突破角色中断的路径困境提供可遵循的参考。
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径主要指向“专”“转”“升”三类,而且绝大部分辅导员选择“转”和“升”两个方向,通过转岗或者提拔离开辅导员岗位。真正将“专”作为出路,选择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的人是极少的。这既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也有辅导员自身的原因。然而,绝大多数辅导员中途“转”“升”的发展路径所造成的后果,是辅导员队伍难以保持长期连贯稳定因而缺乏职业发展的动力,并最终影响到队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在辅导员岗位上培养的一批能力、水平较好的辅导员,都转到或者提拔到其他工作岗位上了,成熟一批“转”“升”一批。长此以往,这支队伍一直处于快速流动的状态,十分不利于辅导员职业的稳定发展。
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就要从这支队伍本身出发,考量其职业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固性问题。当前各种社会劳动在原有分工的基础上,正在不断地被细化并独立化,专业化成为社会分工不可阻挡的趋势。正如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所言,“在高等社会里,我们的责任不在于扩大我们的活动范围,而在于使它们不断集中,使它们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划定我们的范围,选择一项确定的工作,全心全力地投入进去”[1]。辅导员职业和社会上其他众多职业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也正面临着不断适应社会分工专业化的要求。辅导员要承担德育共同体中关键主体的职能,有其职业外在的期待和要求。而且随着高校德育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辅导员的工作已经发生了深刻改变,这种改变极大地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因此,没有辅导员的发展,没有辅导员专业上的成长,辅导员的育人使命是无法完成的。辅导员专业发展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德育共同体发展的要求,是高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更是辅导员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