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依托:德育实践创新平台
针对上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坚持系统性、体系化的原则,建立了一批“德育实践创新平台”即“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中心”,如图6.9所示。这些平台由学生工作部门统筹,由部门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协调,依托相关专业院系(或单位)组建而成。平台的运作坚持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课堂的原则,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培养优秀品质、塑造健全人格相整合,帮助学生养成面向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图6.9 浙江大学“德育实践创新平台”组群
(一)德育实践创新平台介绍
浙江大学已建成10个德育实践创新平台(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中心),分别是:现代写作中心,挂靠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口才中心,挂靠人文学院,提升学生演讲与口才能力和水平;礼仪与形象管理中心,挂靠教育学院,引导学生自我形象的塑造、培养基本社交礼仪与人际沟通技能;卓越工程师素质发展中心,挂靠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提升工程专业学生领导力;女性职业特质研究与发展中心,挂靠经济学院,是专门为女大学生领导力提升搭建的平台;大学生创业发展中心,挂靠管理学院,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心,挂靠学工部思想教育办公室,提升学生领导力;情绪智能(EQ)发展研究中心,挂靠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提升学生情商;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挂靠管理学院和求是学院蓝田学园,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挂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提供服务。
(二)平台运行机制
第一,以全面为导向的顶层设计。当前全人教育特点日趋明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评价也日趋多维,既要求高校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非专业技能的提升。基于此,浙江大学以德育和智育的协同以及思政教育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融合为前提,构建系统化、整体化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既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聚焦学生“能力、素质、人格”的培养,搭建系列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第二,以协同为导向的运行架构。见图6.10。平台在组织架构上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一级是校级层面的管理机构,由学工部的相关科室负责统筹。主要职责是研究解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指标体系,整合力量、共享资源组建平台,制定平台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平台管理办法,建立平台组群议事制度,统筹监督各个平台的具体运行,为平台运行提供各类保障等。另一级是院系层面的执行机构,由平台所依托的相关院系或单位负责具体执行,是平台日常工作开展的主要承担者。主要职责是围绕中心建设的目标任务,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组建“辅导员专业发展平台”(辅导员工作室)和“学生自主成长服务平台”(学生社团),并指导运行;对接校内外资源,组建校内外拓展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等。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将学校领导层、学生工作部门管理人员、院系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学生联结起来,围绕学生培养构建整体性的框架,有利于系统推进学生培养工作,有利于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也为辅导员专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平台。

图6.10 浙江大学“德育实践创新平台”运行架构图
第三,以整合为导向的共享机制。由学校统筹并依托院系建立的面向全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德育实践创新平台,是将全校的资源有效整合,避免了多头重复建设,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如依托人文学院运行的口才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通过训练营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演讲与口才能力的提升提供服务。当口才中心的课程中需要融入“演讲礼仪”内容时,可以借助依托教育学院运行的礼仪与形象管理中心的力量;当需要融入“即兴演讲情感控制”内容时,又可以借助依托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运行的情绪智能(EQ)发展研究中心的力量。十个中心虽然功能不同、侧重不同,但彼此间形成了开放、协调的共享机制,是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横向上强调平台之间的交叉性、互补性,在纵向上强调充分发挥院系资源和优势,体现校院两级共建模式。这种共享机制也形成了群体激励的氛围,激励的结果是导向德育工作绩效的提高和德育队伍满意度的提升。
第四,以共促为导向的运行模式。平台的运行体现了德育共同体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效应。平台由党委学工部负责统筹,由院系或单位负责运作。以平台为协同依托,领导层、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第一层级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辅导员主要负责第二层级的平台实体运行。辅导员一方面联合专业教师资源和校外师资资源,成为平台开展培训等任务的主要师资;另一方面,辅导员是“学生自主发展服务平台”即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为学生自我服务提供支持。这种自上而下设计、校院两级共建的模式,将学校领导层、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等不同的主体都联系起来,形成以共促为导向的师生“共成长”的运行模式。见图6.11。

图6.11 浙江大学“德育实践创新平台”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