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缘由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做出重大战略部署。高校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要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的意义而言,中国高校本身已经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筑形成的“德育共同体”。中国高校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它的“德育共同体”属性,体现为目标一致性、主体多元性和集体协同性。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多以“点状”形式分散推进,在协调统一、联动机制等方面缺乏整体逻辑秩序和系统顶层设计,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环环相扣的三全育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由原先单一化、零散化逐渐走向系统化、整体化,推动改革的因素也已经开始由高校外部转向高校内部,对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相对应的高校德育工作,也须由单一化、平行化走向一体化、协同化。
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完善德育共同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是一所大学最为重要的内部支持者,因为教师团体的质量和成就比起其他因素更能决定大学的质量。”[2]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特色所在。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从产生到队伍的发展壮大,都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使命任务紧密相连,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高度一致。辅导员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力量,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出质量水平、突出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2004)颁布以来,政府、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都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给予了持续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辅导员职业能力素质提升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尤其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成为日益受关注的研究议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下面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同时在实践层面上,国家成立了辅导员职业的行业协会即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在全国建立了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专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群体自身也围绕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开展技能指导、岗位培训、经验交流,从工作实践层面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和水平。
然而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定位都还是相对狭隘的,主要还是着重于辅导员工作能力的培训和提高。理论研究者没有完全把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分支学科和研究方向来考察,实践操作者也没有把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置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和整体来设计,往往“就事论事”,就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单一地谈思路与对策。当前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处于政策解读、经验总结、教育培训层面,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辅导员队伍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
辅导员以德育为主业,他们的职业发展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如何提高职业能力和水平的德育内部单一性问题,更是一个受制于整个教育体系及教育外部并与其联通的复杂性问题,须将其置于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中加以综合考量。根据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任何高等教育现象都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主体价值选择和实践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在国家、社会和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的今天,完善高校德育共同体的最主要因素已不是育人理念或者育人目标的问题,而是高校内部资源分配或者说不同育人主体之间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更进一步来说,其核心问题是高校德育共同体内部多元育人主体的关系协调问题,具体涉及如何分配高校内部各类资源、如何引导高校内部不同主体的价值选择、如何充分展现各个育人主体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性等问题。
高校德育共同体由多元育人主体构成,辅导员是其中之一。探讨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应该将其置于高校德育共同体中进一步思考:辅导员与高校德育共同体其他育人主体的关系如何? 辅导员在高校德育共同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如何更好地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对高校德育工作的价值眷注? 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如何适应社会外部规范要求和自身内在发展诉求的统一? 如何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找寻理性的现实可依的路径趋向? 因此,我们追求的不是把辅导员看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唯一力量和国家政策的被动实施对象,而是从辅导员的职业场域与关系体系对其职业的影响和要求出发,从整体性、主体性、协同性等视角着手,来探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将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置于高校德育共同体建构的视域下展开,是目前研究并未涉及的,这也是一个研究视角的创新。
追问研究缘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自己在辅导员岗位上十多年来的亲身实践和思考关注。自2003年从事辅导员职业以来,我执着于这份职业所承载的价值能量和职责使命,感动于这份职业带给我的精神激励和幸福回报。但同时,也有感于这支队伍迫切需要进一步明晰职业定位、身份角色和发展路径等问题,迫切需要激发辅导员队伍内在的自主发展动能,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发展提供可以遵循的路径指引。从现实体悟来说,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产生“获得感”,源于他们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实践。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向度,就在于他们是促进学生走向“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真实和必要条件。因此,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成才之间建立可以联通的共同发展机制,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找寻现实可依的路径模式,使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在这种实践中坚定成长为“专家型辅导员”的目标追求,不仅是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外在期待,也是辅导员个人职业生存的内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