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最初是源于自己朴素的工作体会。自2003年加入辅导员职业行列以来,我执着于这份职业所承载的价值能量和职责使命,感动于这份职业带给我的精神激励和幸福回报。但同时也有感于这支队伍迫切需要进一步明晰职业定位、身份角色和发展路径等问题,迫切需要激发辅导员队伍内在的自主发展动能,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发展提供可以遵循的路径指引。

感谢我的导师、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教授,在他的悉心指导和不断鞭策下,我的论文才能顺利完稿。他的辛勤指导蕴含在从最初选题到研究计划、资料准备、问卷设计、数据分析,再到论文写作与数稿修改的每个环节中,甚至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都倾注着老师的心血。感谢任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细致与耐心,他让我懂得了学术研究的真谛,让我相信“积跬步以至千里”的深远影响,也让我一次次坚定对厚积薄发的笃信。

衷心地感谢马建青教授、张彦教授,在我求学的每一个重要阶段给予的鼓励、指导和帮助。感谢段治文教授、张应杭教授、潘恩荣教授、黄铭教授、张新樟教授开设的课程,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感谢刘同舫教授、徐晓霞副书记、代玉启教授、杨赟悦老师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无私支持与帮助。还要感谢我的领导和同事们,特别感谢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教授和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两位老师既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人生导师,当我迷茫、困惑的时候总能给予我坚持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

还有那些一直陪伴着我的朋友们。论文的主体部分是2017年冬季在英国访学期间完成的,感谢同行的39位同学特别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常慕佳和安徽大学的张婷,陪伴我度过了87个与学术并肩的孤独日子;感谢刘晓婷挚友对问卷调查设计和分析给予的悉心指导,她那颗“朴素的学术之心”传递给我更多的正能量;感谢同事陈叶和陶安娜,克服时差帮助我在国内寻找文献资料;感谢文英、恩国、石然等同学的无私帮助,让我明白在求学路上我从不孤单。曾经给过我帮助的人远不止这些,纸短情长,博士论文承载了太多的关爱和帮助。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工作的繁忙已使我疏于对家庭的责任,学业的压力更使我力不从心,是你们的理解、支持和全力付出,帮助我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光。

本书有幸得以正式出版,得到了浙江大学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和资助。出版过程中,浙江大学出版社的胡畔老师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编辑工作,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也要衷心地感谢她。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论文的完成仅仅是一个求学阶段的结束以及下一阶段的开始,而我的感激一直都在。

楼 艳

2019年12月于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