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有属性

第二章 德育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有属性

本章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中国高校为何具有德育共同体的属性? 德育共同体的内涵是什么? 德育共同体视域下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有何不同? 围绕这些问题,本章的基本观点沿着以下逻辑展开。

1.德育共同体彰显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语境下的共同体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凸显“中国特色”基因的关键所在。

2.目标一致性导向价值共同体,主体交互性建构关系共同体,集体协同性生成实践共同体。认识并把握这三重意蕴,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共同体属性。

3.辅导员、管理队伍、专业教师学生作为高校德育共同体的主要育人主体,师生围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集体实践中达成知识建构、意义协商、共同成长。

4.构建德育共同体对主体的要求:主体价值选择要从“参与”转向“认同”,主体目标选择要从“规范”转向“专业”,主体行为选择要从“合作”转向“协同”。

本章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体系和研究背景。

“办什么样的大学”以及“怎样办好大学”,是每一所大学办学首先要思考的重大问题。深入思考中国“办什么样的大学”以及“如何办好这样的大学”不但是党和国家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大学自身必须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世界各国大学虽有普遍性特征,但又因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的不同而各具特殊性,大学的价值目标体现了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各国大学对“办什么样的大学”以及“怎样办好大学”这一命题的思考与回应,是与本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独特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国大学只能走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体现中国特色。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当前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西方大学的办学模式、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等,都不可避免地对中国大学产生影响乃至冲击。因此于大学办学而言,突出德育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关系大学办学方向和大学育人本质的核心命题。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是要坚持以德育为主导,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集聚力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宣示了中国高校在客观上要构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德育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当前高校回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