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共同体的协同原理
根据协同理论的观点阐述,德育共同体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必是相互关联的,并且能够在稳定、有效的机制下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从而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德育共同体的系统要素之间绝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它们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而需要动态地对各种要素进行不断的有机整合、合理匹配,形成良性规范的竞争和相互支持、有效的合作,使系统表现出宏观整体上的有序、高效、协调、持续发展,呈现出整体正效应的涌现。将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德育共同体,主要蕴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协同效应。它是指系统中由于协同行动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在复杂开放的系统中,大量的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者集体效应。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协同作用,它是系统有序运作的内驱力。德育共同体由涉及人才培养环节的多部门、多主体构成,各主体围绕立德树人的共同目标,相互配合协作形成育人的合力,最终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1+1>2”的效果。如图7.1所示。

图7.1 德育共同体的协同育人效应
系统内部各要素间形成协同效应,有其外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客观必然性,就像自然物质一样,必定与周边发生着联系;另一方面,协同效应又不是自发形成的,要通过一定的外部管理和组织加以实现。不同个体在某个系统中可能是被管理者、被组织者,但在另一个系统中又有可能是管理者、组织者。比如,辅导员是学生工作部门对整个队伍建设进行规划时的被管理者、被组织者,同时他们又是学生事务性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在内部和外部指令共同支配下,形成个体成长的正向序列,并且在此过程中协同地推进各自的发展。
第二,伺服原理。伺服的原意是“奴隶”,在协同理论中指控制系统变量的序参量。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在运动中的控制变量分为快变量和慢变量,慢变量是序参量,在整个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当系统濒临临界状态时,内部各组成要素由一种有序的状态转化为另一种无序的状态,系统的稳定结构因此被破坏。此时快变量对系统走向的影响并不大,但是慢变量即序参量对系统有非常大的影响,能够决定整个系统的发展方向。正如哈肯所言,序参量以“雪崩”之势席卷整个系统并掌握全局,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在序参量的主宰下,系统从无序转向有序。德育共同体包含专业教师、管理队伍、辅导员、学生等多个行为主体,需要依靠高校内部或外部的多种资源配置。而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及时应对学生思想和需求的更新与变化,不同主体在不同时期内依次起着序参量的作用,推动德育系统从传统的各自为营、缺乏协同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化、系统化、高效化的德育共同体模式,实现德育内涵与外延的扩充。这种转变如图7.2所示。
具体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再好,如果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与学生产生协同关系,那也只能使德育理论停留在书本层面,无法产生实际的效果。此时学生就构成了德育系统的序参量,唯有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成德育的效果。又如,学生工作部门、院系、辅导员围绕学生成长需求设计综合素质训练项目时,为了实现项目目标,将各自的智慧和力量融合在一起协作时,就会产生一股特殊的协同力,此时的协同力就是序参量,它决定着整个项目目标的实现。传统的单向指令式的德育模式显然不符合以生为本、全员育人的德育理念,因为不可能存在一成不变的单一的序参量,指向唯一的既定状态。我们要做的是要构建一个能够发挥各方面作用的德育共同体,发挥序参量在不同状态转换前的正向引导作用,导向更加高效的、系统化的德育成果和德育目标的实现。

图7.2 传统德育模式向德育共同体模式的转变
第三,自组织原理。组织的进化形式一般来说主要有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自组织是自动地、由内而外地形成的组织,他组织是依靠外部指令形成的组织。自组织是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力交换的系统,会自动形成一个比之前更复杂的、更完善的新系统,这个新系统的功能会比之前更强大。系统之所以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关键在于系统的内部自组织。德育共同体的自组织是指共同体内部各主体之间基于交互性、相关性、协同性或默契性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也就是说德育工作无须外界强制指令而能够自行组织,自我走向有序化的过程。通过自组织即激发各个主体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使德育共同体的建构与维护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自组织的根本动力,且这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有竞争和合作两种相反相成的互补对立性机制。如图7.3所示。
换言之,德育目标的实现可以是外界的强制命令,但最本质的还是依赖内部的自组织发展。在某些方面如德育课程安排等,各个主体之间存在“心理契约”,蕴含着教务管理部门、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等各方的期待、意向、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等。这种心理契约就是自组织发展的支持力,推动各主体作为自组织的发展。而在德育目标的实现中,整个德育共同体又是一个自组织,蕴含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图7.3 德育共同体自组织原理